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睢陽學舍書懷 范仲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睢陽學舍書懷
圖片來自搜狐網

睢陽學舍書懷是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表達出遠離朝廷的落寞和無奈;頷聯以鷦鷯自喻,雖才疏學淺,但仍能以詩賦自遣,寫出面對國難家愁的無力感;頸聯借顏回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了雖處困境,但心懷樂觀,有知音相伴則愁恨頓消的豁達情懷;尾聯是假使之語,實則是說文雅不存,庸才世襲高位,自己卻才高位卑。

原文

范仲淹〔宋代〕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

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君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譯文

看到天空中無所依賴的流雲,不由得思緒萬千,想到飄渺不可期的遙遠的京城,此時此刻,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簫呢?

對於我來說,儘管世路艱難,遭遇諸多不幸,也絕不會應該唱着「鳳兮鳳兮」,在心中生出遁世歸隱的念想。雖說我才華微薄,但也應該像張華一樣寫出《鷦鷯賦》以自我寄託。

我嚮往着如顏回一般,就算身處貧窮也能處之泰然,不因貧窮而改變自己的志向與樂趣。如果能夠得到像鍾期一樣的知音,我辛苦求學的遺憾會立即消解。

只要是上天沒有來使禮樂斯文消失,我這棵澗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長在山頂的苗木呢?

簡析

  《睢陽學舍書懷》是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表達出遠離朝廷的落寞和無奈;頷聯以鷦鷯自喻,雖才疏學淺,但仍能以詩賦自遣,寫出面對國難家愁的無力感;頸聯借顏回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了雖處困境,但心懷樂觀,有知音相伴則愁恨頓消的豁達情懷;尾聯是假使之語,實則是說文雅不存,庸才世襲高位,自己卻才高位卑。整首詩情調低沉,詩人不遇於時,雖強自寬解,仍不可自持地流露出人才被埋沒的憤怒與悲哀。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