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思那夜梅花放(鄧星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思那夜梅花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相思那夜梅花放》中國當代作家鄧星漢的散文。

作品欣賞

相思那夜梅花放

我從小就喜愛梅花。

我有一個名字叫作張梅鳳的表姐,長得高挑美麗。我小時候經常見到她。她高中二年級時成了我們那裡解放後的第一代女軍人,我看到她入伍那天穿着軍裝的美麗身姿,我就想,這梅花一定是非常美麗的,不然,梅鳳姐怎麼會這樣婀娜多姿呢?

我讀高中時,課文里有毛主席的詞《卜算子·詠梅》,教我語文的劉度衡老師是我們中學唯一一個「文革」前中文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他學識淵博,教學方法好。他教這篇課文時,首先摘抄了很多唐宋詩詞中描寫梅花歌頌梅花的句子讓我們閱讀,然後再給我們講評毛主席筆下描寫的梅花具有的高貴品質和詞的優美意境。他講得神采飛揚,我聽得心旌搖動,對梅花產生了一種膜拜和神往。

我讀大學二年級時,學校放映電影《家》。我在上初中時就讀過巴金先生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梅表姐的坎坷命運、高覺慧和婢女鳴鳳的愛情悲劇深深打動過我的心。看電影時,我的感情一直沉浸在劇情之中。電影結尾的時候,絕望的鳴鳳發出一聲尖利的呼喊:「三少爺,覺慧~」,隨後她毅然跳進了高家後花園的湖水裡。鳴鳳的喊聲劃破了沉沉夜空,悲哀的音樂立即響起,畫面上出現花園中一片望不到邊的梅花一齊怒放,紅的如霞,白的如雪,鋪天蓋地,撲面而來,撕裂着觀眾的心。那一片悽美的梅花從此就烙進了我的內心裡。

這些,就是我喜愛梅花的原因。

我喜愛梅花,但我很少真正見過梅花。

我第一次見到梅花是在1984年農曆的正月,武岡二中的校園裡。那時,我正在武岡二中任教高中化學,是一名大學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

湖南省武岡二中,是鑲嵌在湘西南的一顆翡翠玉珠。她的前身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二分校。校園內小山環繞,寬廣美麗。到處都是古楓老樟、蒼松翠柏參天蔽日,隨處可見奇花異草,一年四季香氣襲人。一座座樓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鵝卵石鋪成的小徑別具一格,連接着校內的亭台樓宇。整個校園顯得安靜神秘、典雅別致。人們一走進校園就會感到心靜神怡,仿佛是置身在一座山水園林中。校內留有很多名勝古蹟、歷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山堂。

從早年在武岡二中工作的老教師們的閒談中,我知道中山堂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的一座樓宇。中山堂正廳坐北朝南,集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前兩層後三層,正門上方嵌有蔣介石親筆書寫的「中山堂」石刻匾額,顯得古樸凝重、莊嚴肅穆。在正廳前面有東西兩座廂房,正門口有六級台階,台階前的平地上還有兩座「八角亭」。我去武岡二中工作時,中山堂和東西兩廂房都成了學生宿舍,而前面的「八角亭」則早已蕩然無存了。只在亭子的原址上,長有幾棵槐樹,還有一棵枝如虬爪,在離開地面不高處匍匐延伸的矮樹。該樹枝節崚峋,沒有葉子,形同枯木,與平地上那兩棵樟樹對比起來,就顯得十分渺小。平地上的兩棵古樟撐着巨大的樹冠,為中山堂遮風擋雨。我只能在晚風夕照中,對着那塊空坪,依照老教師們的講述,去追憶「八角亭」的前世風貌。想象「八角亭」里青年學生或捧書晨讀,或依欄靜思的美好景觀。

我的住房就在中山堂左側的教工一舍。日裡夜晚,我與中山堂伴晨昏,對愁眠。我對於中山堂及它周圍的環境已經逐漸變得十分熟悉,心中也就感到平淡無奇了。

1984年的春節是寒冷的。已經是過了元宵節了,每天還是冷風蕭瑟,時而雨雪紛飛。年前下的雪一點也沒有融化,大地到處還是白雪皚皚。

那時候,我的教學任務很重,又要讀書寫作,每天都睡得很晚。記得那是正月十八的晚上,我在寫一篇短篇小說,到凌晨兩點左右,小說完成初稿。我心潮澎湃,兩頰紅撲撲火辣辣的,一點也沒有倦意。我抬頭看看窗外,卻見皓月當空,光華如水。好多天來都是黑夜沉沉,今天卻見到了這麼明亮的夜空。我激動地打開房門,走到外面去觀賞夜色,呼吸冷冽清新的空氣,也想讓激動的心情冷卻下來。

我站在過道上朝中山堂前面一望,我突然驚呆了,心裡劇烈的顫動了一下,眼前出現了一處意想不到的美景。那棵形同枯木的矮樹竟然開滿了白色的花朵,像一盞造型奇異的水晶燈。多麼奇特啊!多麼美妙啊!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走近去觀看。只見花朵都是從樹的枝節處長出來的,花朵圓圓的,嬌小玲瓏,脈脈含情。花瓣潔白無瑕,嫩柔柔、細軟軟的;花蕊黃嫩嫩的,肉絨絨的。我輕輕提起一朵來聞,立即有一種清幽的香味沁人心脾。我立即在心裡驚呼:啊!梅花!白梅花!我終於見到梅花了啊!在這冰天雪地里開放,你不是梅花還能是什麼呢?!

相思多年不得見,忽到近前竟是君啊!我又退了幾步,望望四周,只見中山堂莊嚴寧靜,那幾棵光楞楞的槐樹把凌利的樹尖插入天空,兩棵古樟靜如山崖,地上白雪茫茫,天空月亮皎皎,月照雪地,雪映白梅,而梅花又照雪映月,這是一種美得畫家無法描繪,詩人無法形容的絕妙景色!

林逋老夫子,這美妙的景色,你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何能描繪呢?王安石宰相,這純潔高雅的意境,怎能是你那「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所能比擬的呢?今夜非是尋常月,幸有梅花香白雪。雪月梅花如詩瘦,香出萼蕊入骨徹。我心旌搖動,嘴裡胡亂的反覆說着臨時想的幾句詩,但又感到還是無法表達心裡的激動和強烈感受,就這樣近看又遠看,遠看復近看,在雪地里踱來踱去。直到冷得受不了了,才依依不捨地回到房間。

從此,這一樹梅花,就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里,融進了我的血液中,植入了我的骨髓間。

這一夜,我無法入睡。我不僅為能意外地見到自己特別喜愛的梅花而激動難平,我更被梅花那傲霜鬥雪、堅強不屈、勇先報春、昂首怒放的高尚品格,以及她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不和百花爭時光、不與群芳鬥豔麗的無私精神所感動。

我聯想到在我身邊具有梅花品格和精神,又正在影響我成長的人,心裡不禁油然而生敬意。

楊來炳老師,「文革」前就是武岡教育界的四大天王,二中的數學台柱,卻與世無爭。年屆七十了,他還默默無聞的耕耘在講台上。

唐朝老師,能教語文又能教英語,早已蜚聲教壇。年滿花甲了,整天身板挺得筆直,步履匆匆,朝氣蓬勃,正義凜然。既教高三語文又當班主任,還利用自習課時間給同學補習英語。

王耀楚老師,英姿颯爽,多才多藝愛心奉獻,春風化雨,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

禹堅如老師,五十多歲,身輕如燕,還能在單槓上完成只有奧運健將才能完成的高難度動作。

還有張鴻孝、粟長源、成詩雨、許第敏、唐琪美、李麗君等老師,他們都是學校的教學骨幹。他們或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或學識豐富、教學幽默風趣,或教學方法先進、教學藝術精湛。

……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暗暗下定決心,要向這些教學前輩學習,早日達到他們那樣的境界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花開花落。過了十幾天,雪融化了,氣候轉暖了,柳樹開始發芽了,而梅花

卻凋謝了!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我盼望着第二年的正月,那棵梅樹能再度盛放。

誰料想,第二年,那棵梅樹竟未開一朵!他又成了一棵不起眼的枯木。除了我知道他是一棵白梅樹外,就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它了。梅樹也就漸漸的老了,枝頭慢慢垂落到了地上。

到了這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兩個在中山堂前面搞衛生掃落葉的男同學,嫌它垂在地上的枝頭影響掃地,他倆就使出全身力氣,拉起枝頭在地上轉圈,想把它扭斷當作垃圾扔了。我看見後,立即大聲制止他們。但是,我的喊聲未落,那邊「啪」的一聲,梅樹攔腰折斷了。像一柄寶劍被折斷,像一塊玉石被粉碎,像一棵星星被墜毀。我的心就像被雷電擊中了一樣,產生了一陣劇烈的痛苦。

後來,楊來炳老師的生命終止在他心愛的講台上,唐朝老師的心臟停止在六十三年的句號上。

王耀楚老師他們大多數做了學校領導。然而,隨着身份的改變,他們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我和一批剛步於中年的新生力量毅然離開了二中。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從此,我再也沒有見過梅花。

但武岡二中那棵我曾經見到盛開過一次的白梅樹和那夜我見到的梅花雪月的絕美景象,都深深地存在我的記憶里,永遠也不會忘記。

我永遠愛着梅花!

[1]

作者簡介

鄧星漢,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