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對剩餘價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相對剩餘價值是一個專用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通過絕對延長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時間長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階級的反抗。為了在工作日長度既定的條件下提高剝削程度,資本家在調整必要勞動時間與剩餘勞動時間的比例上下功夫,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的方法,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這種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叫作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方法。

超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關係

為了追求超額剩餘價值,資本家之間競爭激烈。某個企業採取先進的技術,其他企業也會競相採用新技術。當先進技術在部門內部普及後,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就會提高,此時生產商品的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減少,商品價值就相應下降。當生活資料以及有關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後,用於補償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就會降低,用於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就會減少,而生產剩餘價值的剩餘勞動時間則會相對延長,這種因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而剩餘勞動時間相對延長所生產的剩餘價值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由此可見,資義商品生產條件下,單個資本家改進技術、改善管理的主觀動機是追超額剩餘價值,但其客觀後果則是整個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導致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和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而剩餘勞動時間相對延長,整個資本家階普遍獲得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指企業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差額。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每個資本家總是力圖不斷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超額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和絕對剩餘價值的聯繫和區別

相對剩餘價值和絕對剩餘價值不同,相對剩餘價值的增加不是由於創造出來的價值絕對地增加了,而是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把一部分原來的必要勞動時間轉化為剩餘勞動時間,從而使剩餘價值相對地增加。

兩者聯繫:從資本家對僱傭勞動的剝削看,這兩種方法是一致的。無論是絕對剩餘價值還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都是靠延長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進行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資本主義剝削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將工人的勞動時間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否則就不可能生產出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方法常常是結合使用的。

兩者區別:

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從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初期,生產工具沒有重大變化,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提高剝削的主要方法。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作用日益突出,就逐漸成為主要的提高剝削的方法。

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所謂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

在價值增值過程中,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僱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舉個例子:假如你一個小時生產了10塊蛋糕可以賣¥100,但是你一個小時的工資是¥10,也就是說一個小時中生產了¥90的剩餘價值,這部分剩餘價值就成為你的老闆的收入。老闆的收入減去投入的生產中的成本,就是他獲得的利潤了。

剩餘價值的意義:

馬克思通過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積累、流通及分配,揭示了剩餘價值的運動規律及其作用,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剝削本質,闡明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鬥爭的經濟根源,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剝削本質的銳利武器。由於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的發現,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