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反相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相反相成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處於對立關係中的兩個事物之間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成就、相互轉化。一切事物都處於與他者的對立之中。對立雙方具有相反的性質或意義,因而彼此間是相互排斥的,如有與無、長與短、高與下、善與惡、美與丑等。但同時,事物的性質或意義又是藉由與之對立的事物而獲得確立的,對立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這一觀念在先秦時期即已出現,在班固(32—92)《漢書·藝文志》中始被概括為「相反相成」。

引例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因此有和無相互生成,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聲相互調和,前和後相互隨順。)

引例2

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漢書·藝文志》) (仁與義、敬與和,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成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