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直抵心靈的文字(一縷柔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直抵心靈的文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直抵心靈的文字》中國當代作家一縷柔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直抵心靈的文字

最近一段時期,我一直在關注着山西作家王友明老師的文章,只要讀到他那直抵心靈的文字,我就只有流淚的份兒。

記得,拜讀他的第一篇文章,是《陪伴》。只看文章題目,我還以為是寫他與父母,或者與妻子之間的陪伴呢。待細細地讀了文章內容,我瞬時為他樸實無華和情感飽滿的文字,而折服、而動容。

文章一開頭便寫道:「岳母已是耄耋之年,身體大不如前,的確需要有人陪伴了。」文章開門見山,文筆簡潔乾淨,有一種力道,讓我欲罷不能地一口氣讀了下去。

請看:「時逢雨天,怕岳母外出上廁所時滑倒,我就自己動手,用舊磚頭將通往廁所的路鋪了起來;廁所沒有頂棚,我馬上就地取材,用木板和塑料布臨時搭了一個頂棚。後來,又拆掉塑料布頂棚,鋪上一層厚木板,在頂層表面扣上了紅瓦,解決了雨天上廁所難的問題。」

通篇文字,沒一句華詞麗句,有的,只是一些細碎的生活細節,和作為一位女婿對岳母的一份發自內心的孝敬和關愛。他為岳母做了很多很多,但,文字里並沒有自我表功之嫌,而是以淡淡的口吻,如敘述別人做的事情般輕描一筆。正是這樣純樸自然的文字,才更能讓人由雙目直抵心靈的深處。

在這個浮燥的塵世上,作為兒子,又有幾人能做到如王友明老師這般孝敬岳母的?他的孝敬,是一種發乎於心底的默默地付出。

羅丹說過:「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王友明老師文章中的美,就是一種大善大愛之舉的體現,蘊含着一種震撼人心的能量。這篇文章,讓我幾次拭淚,幾次動容,幾多慨嘆,幾多感佩。由此,讓我更加感悟到,用真情寫下的文字,具有的直抵心靈深處的力量。

王友明老師獲得周冠軍的文章《中秋月圓夜》,亦是一種直抵心靈的訴說,同樣令我感動至深。

「那是三十六年前的一個明亮的中秋月圓夜,吃罷晚飯,回到宿舍,我隨手擰開了『美多』牌收錄機。『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一邊欣賞優美動聽的歌曲,一邊透過玻璃窗,面對亮瑩瑩的明月,放飛了思緒。此刻,妻子也許正在燈光下穿針引線。此刻,妻子也許正守候在女兒身邊。」在這篇文章中,他用中秋圓月作為「針」,用歌曲《十五的月亮》作為「線」,縫出的密密匝匝的「針腳」叫作思念。

月圓的中秋夜,最是想家時。作為軍人,身在軍營保家為國,忠孝難兩全。但,男兒也有柔情的一面,軍人也會思念年邁的雙親和遠方的嬌妻。

這篇文章,把那份思念,那份無奈,那份愧疚,那份職責,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盪氣迴腸,感人肺腑。字裡行間,優美中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撩撥着人易感的神經。中秋夜,月光,故鄉,親人,都在筆端化成一條情感的小溪,靜水流深。文字不矯情,不造作,大都隨性而發,自然而然,把那種真摯情感,渲染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

他獲得周冠軍的散文篇章《永和關上讀黃河》,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這篇文章,一改往日平實、近乎白描化的文風,用汪洋恣肆的文字,按順序行文,描寫黃河之景,記載井然有序,步步深入。且描繪景致有色有形,有動有靜,形象逼真,感情充沛,史料翔實。真如滾滾的黃河之水,氣勢磅礴,從天而降。與其說是在「讀」黃河,不如說是在「誦」黃河,抑揚頓挫,直抵心靈。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 「看着一瀉千里、浩浩蕩蕩的黃河,我似乎讀懂了母親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氣魄和信念;我似乎讀懂了母親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精神!禁不住,我心中頓時產生了一種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

他把對黃河母親的熱愛之情,崇敬之意,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字中,有軍人特有的灑脫;有散文家的博學多識;有歷史的積澱;有意到筆隨的靈動與大自在。

從周冠軍評選中,又獲得月冠軍,進而成為簽約作家的文章《一壺煙水古城西》,是描寫臨汾濱河公園的遊記散文,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

文章中寫道:「儘管歲月的蒼桑已在我的臉上刻下了縷縷印跡,但是,身在『繞堤楊柳株株翠,隔岸菊梅陣陣香』的環境中,我的心裡卻充滿着活力與激情,常常激起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衝動。」通篇文章,熱情洋溢,浪漫又詩意,細細讀來,韻味悠長,芳香四溢;文章移步換景,描繪透徹,詞深達其義,如溫柔繡手,繡出一幅幅美景,美妙濱河景致盡收眼底,身臨其境;文章中既有歷史沉澱,又有景致描繪,更有語言的唯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風。

散文,貴在一個「真」字,無論一篇文章寫得多麼華美,寫得多麼高大上,如果離開了「真」這塊基石,也不過是一座危樓,隨時面臨着坍塌的可能。

而王友明老師的文章,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他的文字,平實得如同大地上的泥土,抓起來,揚一把,都能夠聞到炊煙的味道和泥土的馨香。

他善於托物言志,善於精準提煉,善於把口語化的文字,練達成直抒胸臆的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善於用象徵和比喻的手法,把散文寫得情文並茂,不露聲色,但又別具一格。

請看他點擊率最高的一篇文章《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這張泛黃的黑白照片,儲存着許多歲月的沉澱,許多感人的故事,許多生命的密碼,許多難以忘懷的信息。」

這是一篇敘事抒情散文,作者不惜用大量的筆墨,記敘了軍營里平凡的人和事。選取的角度獨特,立意新穎,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藝術高度。

作者以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作為切入點,選取多個視角鋪展全文,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一種緊湊感和連貫性。文章發布在《今日頭條》,閱讀量最後達到了7.5萬,讀者留言190餘條。這足以說明,其文字是接地氣兒的,是食人煙火的,是貼近讀者心靈的,是深受眾多讀者所喜愛和接納的。

汪曾祺說: 「好的散文是發自內心、真實平淡的。」王友明說:「散文,是生活的寫真,情感的宣洩,歲月的展示,時代的歌吟,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呈現給讀者的必須是一個真實的「自我」。真情實感,是第一位的,是散文的靈魂。」

這一點,作者深諳此道,他的每篇文章都基於這一特色,所以,才特別抓人,特別感人,特別有生命力!

有文友說,《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是戳痛了老兵的痛點和淚點,不無道理。可是,我更覺得,是這篇文章中所散發出的一種叫做人性的光輝,感染了每一位讀者的心,才使得這篇文章讓讀者拍手稱好,收藏並多次轉發。

散文,講究「在場主義」,講究「形散而神不散」。這些,王友明老師已基本具備、也大多做到了。他的敘事散文,條理清淅,感情飽滿,而不張揚,文風厚重而不浮誇,文筆不疾不徐,舒緩有度;他的抒情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移步換景,情景交融,濃淡相宜;他的文化散文,有天文,有地理,有自然與社會,無不閃爍出思想的火花和智者的靈性。

有人說:「讀王友明的散文,不僅要用眼,還需要用心,更需要帶上一塊手帕。」這話我相信。

他筆下的父母、妻兒、同學、戰友、文友……

他筆下的故鄉、軍營、山水、風雪、草木……

每一個形象,每一處景致,雖着墨不多,卻都是豐滿的、鮮活的、熱情的、深沉的、感人的。貫穿文章主題的,無外乎是一個「真」字和「愛」字。這是作者文章的靈魂所在,也是核心所在。詩有「詩眼」,散文也該有「文眼」吧,這份純真和博愛就是作者散文的「文眼」。

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力圖讓散文回歸本真,回歸自我,回歸高貴,回歸自由。這是讀了王友明老師的文章,給我最大的感觸和震憾!

讀他的文章,適合在靜寂的夜裡,或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品他的文字,就像在靜品一杯普洱茶,第一遍有點濃,第二遍有點淡,第三遍口感剛剛好。最後,直抵心靈的是溫暖與感動。

王友明老師的文品,一如他的人品: 謙卑,真誠,友善,就像是一粒飽滿垂首的谷穗,用自己生根的觸鬚緊緊抓緊大地,在瑟瑟秋風中,在疾風飛雨中,讓自己以一份灑脫,一襲金色擁抱自然、擁抱希望、擁抱成熟,擁抱文字豐收的秋天。因為,他知道,文字,應該紮根到大地。

衷心祝願王友明老師,在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順水順風… [1]

作者簡介

一縷柔風,吉林省四平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