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目瞪口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目瞪口呆[1]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ù dèng kǒu dāi,形容因吃驚或害怕或激動而發愣、發傻的樣子。出自於元·無名氏《賺蒯通》 。

成語辨析

【近義詞】 :瞠目結舌、張口結舌、呆若木雞 、驚慌失措

【反義詞】 :從容不迫、氣定神閒、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

示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回:殷、雷二將見眾官激變,不復朝儀,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武松見了,也自目瞪口呆,只叫得屈。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頭各處追問,人人不曉,個個驚疑。麝月等回來,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窺。 "

魯迅《<三閒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廣東的。"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

成語故事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夸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參考資料

  1. 目瞪口呆,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