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無全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無全牛,漢語成語,【拼音】:mù wú quán niú,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庖丁宰牛經驗豐富,技術純熟,對牛的內部構造了如指掌。他眼中出現的不是整牛是一幅清晰的解剖圖譜。後因以「目無全牛」比喻技藝精湛純熟。[1]
出處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示例】:
晉·孫興公《游天台山賦》:「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全無。」
唐·楊承和《梁守謙功德銘》:操利柄而目無全牛,執其吭如芻豢悅口。
相關成語
【近義詞】:遊刃有餘
【反義詞】:
典故
庖丁是戰國時期魏國一位著名的廚師,他肢解牛的技藝非常高超。
有一天,梁惠王看庖丁拿刀分解牛的肢體,只見他手觸、肩靠、腳踩、膝頂,每招每式都非常優美,牛的肢體分解時發出的聲音配合着他的動作,也是顯得很美妙動聽,就像音樂一樣。他解牛,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梁惠王看了一會,感到簡直是不可思議,不由自主地讚嘆起來:「太妙了!你的技藝是怎麼達到這麼純熟的地步的?」庖丁放下刀,回答說:「因為我對解牛這項工作非常熱愛,所以幹起來就全神貫注。而且,我也是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才達到今天這種境界的。我剛開始解牛時,眼睛裡看到的是整個一條牛,不知道應該從哪裡下手。三年以後,我眼裡看到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了,而是牛的各個部件組合在一起的東西。這樣的話,我在解牛的時候,就知道哪兒是皮肉,哪兒是筋骨,下刀的時侯,刀就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遊動,根本就碰不到骨頭。我現在就是閉上眼睛,也可以熟練地解牛,毫不費力。」
庖丁又指着自己用的刀,說:「您看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還跟新的一樣,而別的廚師,一個多月,最多一年就要換把刀。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解牛的訣竅,刀老是碰到骨頭的緣故。」梁惠王聽得如醉如痴,不住地點頭,而庖丁在說話之間又解完了一頭牛。[2]
視頻
成語故事 第110集 目無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