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鹽腺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目錄

名詞解釋

鹽腺(salt gland) 是:分泌離子和礦物質的特化結構,也屬於外分泌結構。鹽生植物中的磯松屬、檉柳屬等植物,其基、葉表面具有排鹽的鹽腺。檉柳屬鹽腺的主體部分由數個分泌細胞組成,基部則為兩個收集細胞。分必細胞的外側壁上均覆有角質膜,角質膜中存有細孔。

部分鳥類和爬行類所具有的排鹽腺體。因位於眶部所以又叫眶腺。分泌物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生活在海邊和海中的海鳥、海蜥蜴等動物的鹽腺尤為發達。這些動物以海產的無脊椎動物和海藻為食,食物中的鹽分很高。動物進食後,會使體液的滲透壓過高。通過鹽腺排出體內多餘的鹽分藉以保持體液的滲透平衡

具有鹽腺的動物

其鹽腺開口的部位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加拉帕哥斯的海鬣蜥的鹽腺開口於鼻腔前部;海蛇的舌下鹽腺開口於口腔。海鳥的每個眼眶上面有一個鹽腺,開口於鼻腔,故又稱鼻鹽腺。陸上生活的鳥類,這種腺體不發達。鹽腺分成許多葉,每葉有一條中央管,中央管上又有許多分泌小管,各中央管匯集於總導管,開口於體外。

鳥類鹽腺

鹽腺在平時是不分泌的,只在喝下海水或吃了含鹽多的食物後才開始分泌。其分泌物主要是氯化鈉,有機物很少。各種海鳥鼻鹽腺分泌物中,鈉的濃度亦不相同,吃浮游甲殼動物的一種海燕,鼻鹽腺分泌物中的鈉濃度最高,可達 1100毫摩爾/升,有一種吃海產無脊椎動物的銀鷗,其鼻腺分泌物中的鈉濃度為 600~800毫摩爾/升,而生活在海岸上吃魚的鸕鶿則為500~600毫摩爾/升,海鬣蜥吃海藻,海藻中含鉀多,故其鹽腺分泌物中主要是鉀而不是鈉。

鳥類和爬行類腎臟的濃縮能力很差,海鷗也如此,但由于海鷗有鹽腺,其分泌物的鈉濃度遠超過海水的鈉濃度(前者的鈉濃度約為5%,後者為3.0~3.5%,而其尿中的鈉濃度只有海水的1%左右),因此海鷗能很好地適應海域生活與鹽腺的排鈉功能有密切的關係。

魚類沒有特殊的鹽腺

海產真骨魚通過鰓排出多餘的鈉離子,板鰓魚則通過直腸腺來排多餘的鹽類。海產哺乳動物也沒有鹽腺,但其腎臟的濃縮力很強,尿中的鈉濃度可高達 820毫摩爾/升,已大大超過海水的鈉濃度,不難排出進入體內的過多的鹽類,以適應海域生活。腎臟濃縮能力差又無鹽腺的動物都不能喝海水,因為排出鹽的同時要排出大量的水,會有導致脫水的危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