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灶基督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鹽灶基督教堂坐落於汕頭市澄海區利禎路,始建於1849年,重建於1994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德國黎力基牧師受巴色會差遣,在澄海鹽灶沿海一帶布道,至今已有170周年。

教堂歷史

黎力基牧師租住港頭社林元章的佩蘭軒書屋為會所,在此宣道、開辦蒙學(後稱志上小學堂),這也是澄海最早的一所小學。後來,鹽灶教會購得太平廟前李家地基,籌建會所。1881年1月4日,舉行獻堂典禮。此處也是鹽灶教會第一個禮拜堂舊址。1920年3月17日,汕頭區會集特會於鹽灶堂舉行封立授職典禮,籌備五年內建成新堂。但後來發生「八二風災」,澄海饒平沿海一帶受災嚴重。港汕英商會捐巨資賑災,將建新堂的餘款創設教養院收容孤兒。1924年10月,新堂竣工(即現堂址),並於六月舉行獻堂典禮。

1949年,鹽灶堂創設一百周年,教會修繕堂宇改建聖殿,建築鐘樓,購建青年團契團址。解放後,它曾先後用作鹽灶中學、上社大隊部、鹽鴻公社。1984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宣布教會房產歸還,舊堂址再次修葺,並於同年「雙十一」舉行復堂儀式,壇頭分堂也同時開放禮拜;十二月另一分堂鴻溝基督教會完工。

到了90年代,老堂破舊不堪,被白蟻蛀蝕,需拆除重建。後由僑胞捐資,一座採用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化的禮拜堂於1994年1月建成。如今,在鹽灶基督教堂的福音紀念樓里,掛有1949年之後的教堂和孤兒院外貌等舊照,以及鑲嵌着一方「八二風災碑記」。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