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津縣鹽井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鹽津縣鹽井鎮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位於鹽津縣境中部,處於鹽津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地處東經104°9′50"~104°21′26",北緯27°58′42"~28°10′37"之間。東與四川筠連縣孔雀鄉接壤,南靠廟壩、柿子鄉,西接豆沙鎮、中和鎮,北與中和鎮、落雁鄉、牛寨鄉毗鄰。地勢四周高、中間低,關河南入北出,境內最高點為大黎山主峰,海拔1941米,最低點椒子村撒漁沱,海拔380米。常住人口60855人(2017年)。[1]
中文名稱:鹽井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
電話區號:0870
地理位置:鹽津縣境中部
面 積:234平方千米
人 口:60855人(2017年)
車牌代碼:雲C
最高海拔:1948米
最低海拔:370米 距昆明市618公里
簡介
鹽井鎮位於鹽津縣境中部,處於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東與四川筠連縣孔雀鄉接壤,南靠廟壩柿子鄉,西接豆沙鎮,北與落雁、牛寨鄉毗鄰。
鎮黨政機關坐落於縣城,置於關河兩岸狹窄的斜坡峭壁地帶,最高海拔1948米,最低海拔370米,距昆明市618公里、昭通市145公里、宜賓市123公里;昆水公路、內昆鐵路從南至北穿越過境,1802米隧道穿城而過。1992年「7·13」特大洪災後,在省、市的關心支持和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直接組織實施下,開闢和建設了占地41公頃的黃葛槽新區,並在新老城區之間沿昆水公路建成了獨具特色的「十里長街」,使縣城規模不斷擴大。
全鎮國土面積234平方千米。全鎮年平均氣溫為18℃,年降雨量為1226.3毫米,年日照在1927至2000小時之間。鎮轄10村4社區,354個村民小組和30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60855人(2017年)。全鎮共有11個黨總支,72個黨支部, 13 30 名黨員。
就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而言,鎮情主要有以下特點: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商業活躍繁榮。昆水公路、鹽電公路穿境而過,內昆鐵路建成後,在境內開闢了鹽津北站客運站,距黃毛壩火車站只有10公里,康源路、沙坪橋農貿中心、灑漁砣電站等的建設,加之置於全縣的中心位置,又是縣城所在地,周邊縣和毗鄰鄉(鎮)大量的人流、物流將在鹽井鎮集中並進行商品流通。這裡歷來商貿雲集,商貿繁榮,鹽井渡(今縣城)在清朝時就發展成為滇東北與四川西南結合部的政治、軍事、文化重鎮和物資集散地。2007年末,全鎮個體工商戶1750戶。
地理氣候條件特殊,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地勢起伏較大,山勢以高、中山為主。其中無煙煤貯量達1億噸以上,仁和、柏樹、芭蕉、花苞四村規劃開採煤礦11個,年設計能力55萬噸,年產量已達35萬餘噸。
生態環境比較良好,發展潛力巨大。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據調查,全鎮有林地15.2萬畝,占全鎮總面積的59%,其中原始森林達0.2萬畝。使全鎮的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發展前景十分喜人。2007年末,全鎮完成生產總值2.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6950萬元,比上年增長22%、工業總產值完成12978萬元,比上年增長22%、第三產業完成7472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7%,糧食總產量完成1269.5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455元、人均有糧312公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622元。鹽井鎮位於縣城中心地帶,東與筠連縣的孔省鄉接壤,南接柿子鄉,西接豆沙鎮,北接中和鎮。鹽井鎮地處交通要道,鎮境內有縱跨縣城的213國道和內昆鐵路,是鹽津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勢南高北低,受河流深切、多呈「V」字型地型,最高海拔1948米,最低海拔380米,年平均氣溫17℃,氣候屬中亞熱帶中溫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多,無霜期300-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226.3mm,日照率22%,土壤多為黃灰色,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鎮。鹽井鎮既貿易重鎮也是農業大鎮。
全鎮總面積234平方千米,鎮轄10個村委會,4個社區居委會,260個村民小組,30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60855人(2017年),9812戶,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苗族、回族、彝族、白族、其它民族,經濟作物以蔬菜、茶葉、蠶桑、水果、磨芋為主,糧食作物種植以玉米、馬鈴薯、大豆為主,畜牧業養殖以豬、羊、牛、馬為主。鎮轄8個村完小,一個鎮完小,共有各級各類小學43所,教職員226人,教室151個,衛生院1所,衛生室10所,全鎮現有機關幹部70多人。
鹽井鎮因鎮北半公里處曾有鹽井產鹽得名,鹽井鎮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無煙煤、水利、生物等自然資,它有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鹽井鎮歷史悠久,文物勝跡甚多,水井街北端黑石溝河邊有清代的「達崎開寒」摩崖;洞天街「石門古道標」,同冶二年李姓所建高橋,橋北端刻記建橋石碑,縣文化館收藏漢代五鐵錢、器皿等出土文物,還發現西漢古墓群。
鹽井鎮以多山著稱,境內有大黎山,雞冠山、九經山、尖子山等,其中大黎山(又名老黎山)縣境名山之一,大黎山「八陣圖」風景奇異,層觀日出,可睨佛光。「八陣圖」(俗稱亂山子),是大黎山奇異風景區,大小山丘星羅棋布,翠竹參天,怪石林,從其間難率方向,一陣風吹霧散,看佛光霞輝,景象萬千,大自然鬼斧神工給大黎山增添了一層神秘風貌。奇峰異谷,重巒疊翠,怪石如林,景象萬千,絢麗的自然風光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在鹽井鎮民間,歷有耍龍燈,獅子、牛燈、打蓮槍等習俗,俗稱朝賀,增添節日的喜氣,鎮內盛行佛教,有金蟬寺,大覺寺、黃龍寺、飛來寺、觀音寺香火旺盛。
科技
全鎮農業科技主要從良種的推廣與普及,良桑的嫁接、病蟲害的防治以及大棚蔬菜、地膜菜等工程入手。
一是全鎮共就位「兩雜」良種6萬多斤,農業生產資料,農膜、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滿足了農業生產的需要,狠抓農技措施的推廣,責任到人實行量化管理,全鎮完成玉米定向移栽11069畝,水稻規範化條栽1000畝,在旱地農業技術綜合運用栽培區內全部使用雜交苞谷良種。在水稻規範化條栽中分別有:蒸氣育秧、薄膜育秧,拋秧。在旱地、水稻豐產區內做到七個統一,即在每一個小片區內做到:統一用種、統一育秧、統一播種時間、統一栽培規格、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噴施作物生長調節劑,統一病、蟲、草、鼠的防治。
二是積極推動栽桑養蠶的新路子,大面積的栽桑促進了糧食生產,2006年完成良桑嫁接1000畝。養蠶戶76戶、蠶種576張,純收入收23.8萬多元。還加強了對蠶農的培訓,通過培訓、相互學習,使廣大養蠶戶的科技意識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發展中不斷吸取新的養蠶知識,培養和樹立養蠶典型戶,帶動更多蠶農,推動蠶桑產業的不斷發展。冬季農業開發,早玉米1200畝、秋蔬菜6500畝、洋芋8000畝。
三是菜籃子工程,鹽井鎮地處縣城郊,擔負着縣城的菜籃子任務,為解決蔬菜淡季不淡、提高質量、豐富市場需求。政府投入資金,還專門請了技術人員。分別在花苞、芭蕉、高橋、水田、等村建起了標準反季節蔬菜大棚14.9畝,(其中:鄭家壩鋼架大棚11.2畝),即豐富了市場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產業發展。
四是畜牧業,畜牧業是鹽井鎮的第二大經濟支柱產業占經濟總收入的41%,2006年全鎮主要從畜禽傳染病的防治、獸藥、飼料的推廣、畜禽圈舍的改善等方面下工夫。完成免疫注射常規疫苗63000頭(其中單苗41000,二聯苗22000頭)免疫注射口蹄疫苗64000頭,注射仔豬副傷寒900頭,同時還搞了防疫試點,常規防疫和口蹄疫防疫,密度均達到100%,提高了科技含量。
農業產業化
鎮黨委、政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多方徵求意見,制定了符合鹽井發展的經濟工作思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壯大鎮域經濟和促進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為重點,在抓好城市工作的同時,更加重視「三農」問題,提出了農村經濟發展要突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兩個重點,致力於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以「一村一品」為主題,努力營造地方特色經濟。
一是桃子村蠶桑產業發展的思路是:走公司+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工作方法是:領導重視,幹部示範,大戶帶頭,群眾為主,整體聯動;主要措施是:用科技栽桑養蠶,用村規民約管理,用鐵的紀律約束人,用強硬的獎懲營造環境。強化領導,切實加強對蠶桑產業發展的領導,建立具有剛性約束力的責任制,做到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將蠶桑生產納入鎮村政績考核範圍,突出重點,着力在務求實效上做文章鞏固和促進蠶桑生產。關鍵在於落實。始終堅持「不貪大、只求實」的原則,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鞏固發展好現有的蠶桑基地,做到在鞏固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穩定。始終堅持「建一塊,成一塊,受益一塊」的原則,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服務指導,統一桑園病蟲害防治等措施,重點抓典型大戶示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通過現身說法,培養和調動蠶農的積極性,通過典型事例引導,一大批養蠶大戶脫穎而出。嫁接總面積達到了2100畝,
二是分別在花苞、芭蕉、高橋、水田、等村建起了標準反季節蔬菜大棚14.9畝,(其中:高橋鄭家壩鋼架大棚11.2畝),即豐富了市場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產業發展。
三是在水田村發展葡萄園100畝、利用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水田百畝葡萄園已初具規模,高橋村鄭家壩11.2畝大棚蔬菜已初見成效,桃子蠶桑大戶倍出,春蠶餵養突破200張。高橋鄭家壩蔬菜產業已取得初步明顯的經濟效益,全鎮畜牧產業健康發展。柏樹、花包等村的經濟林果園改造已納入新農村建設重要建設內容。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椒子村的花菇產業。芭蕉、長溝、花苞等村的養牛產業正在發展。
農村市場
鹽井鎮位於縣境中部,鎮黨政機關坐落於縣城,置於關河兩岸狹窄的斜坡峭壁地帶,海拔464米,距昭通市145公里。昆水公路、內昆鐵路從南至北穿越過境,1802米隧道穿城而過。全鎮年平均氣溫為18℃,年降雨量為1226.3毫米,鎮轄10村4社區,354個村民小組。
經濟狀況,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商業活躍繁榮。內昆鐵路建成後,在我鎮境內分別開闢了客運站,尤其是距黃毛壩火車站只有10公里,鹽津北站就在老縣城,伴隨着鹽電公路的改造竣工和濱江路、沙坪橋農貿中心的建設,加之我鎮置於全縣的中心位置,又是縣城所在地,物流將在我鎮集中並進行商品流通。
生態環境比較良好,發展潛力巨大。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我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全鎮有林地15.2萬畝,占全鎮總面積的59%,其中原始森林達0.2萬畝。通過實施長防、中幼林撫育、天然林更新、封山育林、天保、退耕還林等工程,全鎮植被覆蓋率達到52%,森林覆蓋率達到41.8%。加之,特殊的區位交通優勢,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使鹽井鎮的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發展前景十分喜人。
資源環境
鎮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地勢起伏較大,山勢以高、中為主。由於受關河深切,形成了關河東岸和西岸兩大山脈,造就出重巒疊嶂、山勢陡峭、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濕潤,四季較為分明。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鑄就了鏡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無煙煤、石灰石、鐵等,其中無煙煤貯量達1億噸以上一是煤炭資源(無煙煤)優勢得天獨厚、儲量大、質量好、易開採、主要分布在鎮境內的花苞、桃子、長溝、芭蕉、柏樹、仁和等地,其中柏樹村儲量較大,占全鎮總儲量的70%以上。而且煤質好,具有光澤強易燃燒等點,燃燒時間長火力旺,是理想的炊用燃料。水資源主要以關河為主,開發潛力較大。旅遊資源主要以老黎山為主。森林資源主要有用材林10科14種,經濟林果主要有蠶桑、藤梨、茶葉、五倍子、竹類、黃柏、杜仲、乾果等,還有以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畜牧業資源主要以生豬、烏骨雞為主,還有牛、羊等其他畜牧業。
生態環境比較良好,發展潛力巨大。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全鎮有林地15.2萬畝,占全鎮總面積的59%,其中原始森林達0.2萬畝。全鎮植被覆蓋率達到52%,森林覆蓋率達到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