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下脂肪肉芽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下脂肪肉芽腫(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ca)亦稱Rothamann-Makai綜合徵,好發於兒童及肥胖女性的下肢及軀幹的皮下組織噬脂性肉芽腫。經過緩慢,預後良好,認為是Weber-Christian脂膜炎的亞型,但不發熱,全身症狀缺如。

病因

(一)發病原因

雖可有外傷或血管損傷因素,但確切原因尚不清楚。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

制還不清楚。

檢查

組織病理:初期脂肪小葉有中性多核粒細胞浸潤性炎症,脂肪細胞變性壞死,以後出現巨噬細胞,吞噬脂肪粒呈多數泡沫細胞簇集的肉芽腫,其中含有組織細胞,淋巴細胞、脂肪細胞,最後由纖維所代替,出現囊腔樣脂質變性,可有鈣鹽沉積及血管炎改變,內膜增厚,血管腔變細,周圍有細胞浸潤。[1]

症狀

皮膚損害為少數大小不等的皮下結節,小如豆粒,大似杏仁,初發質硬,常與皮膚粘連,隱匿皮下或微隆出皮面,觸壓微痛,表面顏色正常或微紅,結節消退不留萎縮與凹陷。偶有結節液化破潰,排出無菌性乾酪壞死狀油樣物質。結節常相繼出現,連綿不斷。好發於肥胖女性或兒童,皮損分散於四肢、軀幹脂肪豐富處,以臀、股伸側多見。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徵性即可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徵性即可診斷。

鑑別

根據其臨床特點可與硬紅斑結節性紅斑結節性血管炎等做出鑑別診斷。

併發症

本病主要是造成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治療 無滿意療法,可試用四環素或對症處理。隨病程進展,可有自愈傾向。[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