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皆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皆兵

來自網絡的圖片

草木皆兵,是漢語的一則成語,源出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樹木都當作敵兵,形容為對方的聲勢所嚇倒而疑神疑鬼產生錯覺。其本身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草木皆兵

拼音; cǎo mù jiē bīng

近義詞; 風聲鶴唳、杯弓蛇影

反義詞; 若無其事、穩如泰山、措置裕如

注音; ㄘㄠˇ ㄇㄨˋ ㄐㄧㄝ ㄅㄧㄥ

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補語

成語出處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晉書·苻堅載記》)

後人根據這段記載提煉出成語"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前秦王朝統治。前秦的國王苻堅野心很大,企圖統治整個中國。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他親自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大舉南下。

開始,苻堅的部隊進展很順利。由大將苻融率領的先頭部隊很快攻克了壽陽(今安徽省壽縣),由另一大將梁成率領的五萬秦兵在洛澗擺下了陣勢,準備阻擋晉軍的反擊。

形勢對東晉很不利,但以宰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臨危不懼,決定運用計謀,戰勝比自己人數多幾倍的敵人。謝安先讓人到處散布晉軍兵少、糧草將盡的消息,苻融果然上當了。他派人告訴苻堅說:"敵人兵少又不善戰,很容易取勝,我只是怕他們要逃跑,所以我們應快速進軍,一舉抓住他們的統帥,那樣的話,晉軍就會不攻自潰了。"苻堅一聽大喜,立即把大部隊留在項城,自己只帶了八千精兵,日夜兼程,趕到壽陽。

與此同時,晉軍的龍驤將軍劉牢之率領五千英勇善戰的士兵,趁着夜幕掩護,突襲駐守在洛澗的秦軍。根本沒把晉軍放在眼裡的秦軍,做夢也沒想到晉軍會從天而降,他們立刻慌作一團,許多人還在睡夢之中就做了刀下鬼。這一仗秦軍損失一萬五千多人,大將梁成也被殺死。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駐紮在壽陽城對岸的八公山下。

苻堅聽說晉軍攻占了洛澗後又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立即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看淝水對岸晉軍的動靜。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又恰好是個陰天,遠遠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十分嚴整。八公山連綿起伏,地勢十分險要。山上的草木隨風而動,仿佛有無數個東晉士兵正在操練。苻堅頓時嚇得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一旁的苻融說:"晉軍哪裡是一支弱旅?分明是一支勁旅啊!"

不久,謝玄要求苻堅把軍隊稍向後退,以便晉軍渡過淝水決戰。苻堅果然中計,結果前秦軍在後退時遭到晉軍的突然襲擊,傷亡慘重,大敗而歸。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淝水之戰。

成語寓意

"草木皆兵"這個典故含有心理學錯覺的元素。人在極度驚慌狀態下產生多疑心理,是對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覺。這種歪曲帶有固定的傾向,是主觀努力無法克服的。只要具備條件,它必然會產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敗而慌張的情境下產生的錯覺。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神經過敏,含貶義。

運用示例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我聽了這話,心裡覺得夢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見解一樣,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