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百草園 |
中文名稱: 百草園 外文名: Baicao Garden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 景點級別: AA級 著名景點: 三味書屋 |
百草園是周家的一個菜園子,位於魯迅故居後面。這裡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因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趣味橫生的描寫,成為大多數遊人共同的兒時回憶。如今的百草園大致還是當年的樣子,裡面種植着一些蔬菜,高大的皂莢樹枝繁葉茂,讓人依稀能感受到舊時光的影子。大園西邊有一垛高約一米的泥牆,作為與鄰居梁家後園的分界線。在泥牆的南端,即與魯迅家後門牆角接壤處,有塊刻有「梁界」兩字的界碑。這塊界石和這垛被魯迅稱為「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牆」至今仍留存如故。[1]
歷史
這個荒蕪的園子,不僅瓦礫成堆,雜草叢生,而且有樹木、蔓藤和飛鳥蟲獸,是孩子們遊玩的好地方。魯迅兒時和他的小夥伴們就經常來此玩耍嬉戲,或采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蝥,有時挖何首烏的塊根,有時摘木蓮藤的果實,夏天在樹蔭下納涼,聽蟬鳴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鳥雀。百草園的動植物,有可看的,有可聽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對兒童來說真有許多樂趣。即使現在「紫紅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已難尋舊蹤,但文中濃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帶給你豐富的想象。
小園中的這些童年趣事,在魯迅的心裡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還引起他親切的懷念,在童年魯迅的視野里,百草園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樂趣的生活樂園.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寫的一篇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記敘了他童年時代在園中天真爛漫的遊樂和濃厚的生活情趣,魯迅在這篇散文的開頭這樣寫到:"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他的親切動人的抒情筆觸,對園景的美好回憶,無不引起人們對百草園的遊興。
魯迅在百草園最早接觸到自然景色,由此引起了對一些有繪圖的植物書和花草樹木進行觀察研究的興趣。在故居小堂前天井裡的台階形石條上,他種植在花盆中的花草不下二十餘種。
隨着新台門周家的敗落,百草園東首仁房的園地早於1915年就賣給東鄰朱閬仙,西首智房部分也於1918年和新台門房產一起售給了朱家。朱閬仙將新台門改建為「廬盤」後,又擴充了後園。在百草園的小園中平地壘起了假山,並構築了魚池和花廳。解放後,國家花錢向後來的章姓業主收回,作為魯迅紀念館的組成部分對外開放,供廣大觀眾遊覽和休息。百草園的主要部分大園至今仍基本保持當年的風貌。
關聯事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該文全篇或節選多次入選語文教科書。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常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表於《莽原》上,發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
交通指南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229號
公交:乘坐專0003路、通勤專線專0005、8路、8路支線、24路支線、24路、30路、68路、88(A)路、88路、108路、177路、315路、316路C、316路B、專1001路到魯迅故里站。
參考來源
- ↑ 魯迅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搜狐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