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年巨匠蔣兆和(周小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年巨匠蔣兆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百年巨匠蔣兆和》中國當代作家周小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百年巨匠蔣兆和

蔣兆和先生是中國文化界「百年巨匠」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被譽為「大江之子」。

我對兆和先生的最原初、最直觀的了解,是多年前遊覽川南明珠——玉蟾山時,曾駐足觀賞的石刻浮雕《流民圖》。

《流民圖》是其1943年秋完成的一幅巨作,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各階層群眾的悲慘生活現狀,揭示日本侵略軍鐵蹄下哀鴻遍野、屍骨橫陳的人間慘象,表達我國各階層人民渴望生存、和平及民族獨立之願望。

浮雕刻於一岩壁之上,於1989年落成。石刻長41米,高3米,共刻畫100餘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藝術地再現了抗日戰爭期間敵占區窮苦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系四川省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曾觀看北京電視台的一個專題節目,了解到抗戰期間《流民圖》在北平展出時的坎坷際遇。

當時,敵占區的環境複雜艱險,蔣兆和先生幾經周折,1943年10月29日《流民圖》最終得以在北平太廟正殿首次展出,但不到一日,即被日偽當局禁展。

次年,蔣兆和奔赴上海,再度公展《流民圖》,又不幸被日方扣留。後來,畫作幾經波折終於回到蔣兆和手中時,已損毀一半。

這是一幅在淪陷區誕生的反戰巨作,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絕無僅有。它以史詩般的震撼力,揭示出日本侵華戰爭使中國人民身陷無邊苦海的嚴峻現實。畫作在藝術上把中國水墨畫的寫實、寫意融會貫通,將中國現代人物畫推向巔峰。

國際美術界曾將蔣兆和先生創作的《流民圖》與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丸木俊、丸木位里的《原爆圖》統稱為「二戰期間的三大反戰畫卷」,載入史冊。

作為瀘州人,我一直有個前去參觀、一睹風采的祈望,卻久久未能如願。

壬寅年八月,酒城最熱的日子裡,室外溫度高達42攝氏度。在兆和先生即將誕辰118周年之際,有幸陪同河北散文名家北夫老師和王小丫老師,去隱於鬧市的龍馬潭區小市中碼頭卿巷子,參觀蔣兆和紀念館。

據《瀘縣誌》記載,瀘州蔣氏在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大浪潮里,從湖北麻城遷至瀘縣方洞鎮。蔣兆和於1904年誕生於長江之濱的中碼頭卿巷子。

該故居即是其幼時居所,建築占地789平方米,建於清末,坐東北朝西南,土木結構四合院,現僅存後廳及左右廂房。整座民居穿逗梁架,懸山頂,是一座川南特色鮮明的民居院落,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2月5日,兆和先生誕辰115周年之際,該館正式開館,是全面展示蔣兆和生活、藝術等方面的綜合展館。

我和萍姐陪着兩位作家走進陳列館,邊參觀邊傾聽講解員小朱不乏熱情的解說。

漫步館內,跨越時空的一間間屋子、一件件實物、一幅幅作品,領着我們走進蔣兆和先生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

陳列館分為「瀘州蔣氏、大江之子、藝途求索、水墨巨變、冬去春來」五個部分,給人簡約舒適的古韻之感。館內除了以文圖展示先生的藝術、生活故事,還呈現先生生前所用的畫板、畫夾、畫筆、衣櫃、床、衣褲等重要物件。

館中,有個還原蔣兆和先生少年時期踩着凳子、踮起腳尖練字的塑像。年少時的兆和先生,在父親的教導下,不僅每天都要背一疊《四書五經》,還要練三百字的小楷。來自全國各地不少的參觀者,每每看到這幅場景,感嘆蔣兆和先生刻苦讀書的同時,希望能激勵現在的孩子們勤奮學習。

有個別致的布置就是瀘縣的春榮照相館,背景是蔣先生畫的竹石雲霧,很有意境。 限於展陳空間,該館同時採用多媒體畫屏的方式,循環播放蔣兆和的作品,其代表作《流民圖》原作有2米高,通過多媒體流動呈現的方式,讓人久久停留在此。

廂房外邊,展板上面有如此話語:「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來減渴」「藉此一支禿筆描寫我心中的一點感慨」,這,正是一生堅持「為民寫真」的兆和先生的心聲。

我第一次聆聽到先生的心語,心生感慨。

兆和先生為了學習、工作和藝術追求,半生顛沛流離,以至父親病逝,因無路費,無法從上海返瀘奔喪;自己鍾愛的《流民圖》展出時多次受阻,甚至遺失,尋獲時僅剩殘破的半卷。這些對他來說,會是一次次怎樣的心靈撞擊。

他直面慘澹的前半生,用手中之「禿筆」,創作自己第一幅油畫作品《黃包車夫的家庭》。該畫以上海的高樓大廈為背景,真實地還原舊上海底層百姓的生活現狀。

1936年其返回四川老家,先後創作《賣小吃的老人》《縫窮》《朱門酒肉臭》等作品,飽蘸憂國憂民之情懷。

其記錄抗戰期間淪陷區的老百姓們水深火熱的生活的力作——《流民圖》,以揭露、控訴日寇的罪惡行徑。

先生的《賣子圖》創作於1939年,反映解放前勞苦大眾為了生活被迫賣兒賣女悲慘景象。畫面中母親席地而坐、滿臉愁容地懷抱幼兒。1941年,齊白石先生為該畫題下「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賣兒三尺畫,壓倒借山人」的詩句。

抗戰勝利後,他喜不自勝,在《蔣兆和自述》一書里寫道:「抗戰八載,天地重光,正義之神終於突破了帝國主義之武力侵略,炎黃世胄,得以昭蘇,禹甸河山,依然如故,國人歡欣鼓舞之情,是殆不可喻也。」

建國以後,他積極參加進步黨派——民盟活動,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發展建言獻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沉甸甸的議案。同時,他繼續投身藝術創作,將深邃的眼光投向新生的祖國、蓬勃的建設、當家作主的民眾,藝術色調變得明朗。

蔣兆和之子、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蔣代明深情回憶說:「回到家鄉,感觸良多,看到院子裡的那棵芭蕉樹,就想起了和父親、家人生活的日子。我父親在美術上的成就和在家鄉生活的經歷、和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作為蔣兆和故居陳列館的榮譽館長,今後我一定不會辜負家鄉的期許,一起弘揚蔣兆和的藝術和精神。」

參觀完畢,我們回到該館院壩里,瞻仰兆和先生的雕塑。

清瘦的先生身着素衣,坐於石凳,目視前方,炯炯有神,左手拿着繪畫本,右手擎着「禿筆」,仿佛正在構思一幅新的藝術作品。身側有兩隻對視的和平鴿,溫順可愛,不正象徵着先生追求和平的精神內核嗎。

旁邊長有棵桑樹,葉茂枝繁,蓬勃高聳,長於鄉村的我從未在別處見過。燦爛的陽光撒在上面,有的穿過縫隙,為石板地面送來小團的亮光。樹旁竟有棵附生的黃桷樹,貼着大樹頑強生長。

北夫老師說:「桑樹應該像是藝術生命勃發的蔣兆和先生,而其旁的小一些的黃桷樹,不正好似作為美術教育家的先生精心培育的學子們嗎。」

我們會意地一笑。王老師顧不得高溫天氣,在雕塑前、房門前饒有興致地拍照。我打趣道「王姐,乾脆請您當紀念館的形象代言人吧!」

講解員小朱見我們對兆和紀念館情有獨鍾,便分享了她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

「曾經有一名遊客來到蔣兆和故居,他從手機里翻出一張照片給我看。照片是一幅蔣先生的畫,畫中的一名小姑娘雙膝跪倒、仰望青天。這幅畫是蔣兆和先生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所畫,名叫《爸爸永不回來了》。中國抗日軍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犧牲千百萬人,終於迎來抗戰的勝利,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啊!但是爸爸卻永遠回不來了,小女孩的眼睛裡滿是無奈與茫然。遊客告訴我,畫中的小姑娘就是自己的母親。他說,母親回憶,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一天。老師帶一位先生到班上挑學生,最後帶了她去。先生給她換一身衣裳,讓她手上拿面小旗,先後擺出跪着、蹲着的姿勢。先生畫了幾幅畫。一段時間後,家人帶了張登有其中一幅畫的報紙回來,才知道是那位先生是蔣先生。所以特別想來蔣兆和故居看看,也算了卻母親的心愿。」

她講故事的聲音漸漸變小,最後甚至有些哽咽。

我們靜靜地聽着,默默地懷想,仿佛看到了目光如炬的兆和先生,用「禿筆」醉心創作《爸爸永不回來了》的場景。

不覺不知之間,我們的眼角也像小朱一樣潤濕起來。辭別前,我們一行肅然端坐於兆和先生塑像前的一排條石上。

雖不是先生的座下弟子,但他的愛國之情、救國之志、探索之路、藝術之美,給愛好文學的我們,已然帶來別樣的人生啟迪與精神滋養。[1]

作者簡介

周小平,四川省合江人,《大中華文學》「地域方陣」欄目副主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