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塔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塔寺為中國佛教三階宗祖庭,位於西安市終南山北麓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口,地勢高敞,視野遼闊。

中文名稱 百塔寺

地理位置 西安市長安區

類 型 佛教寺廟

原 名 淳化寺

始建年代 西晉

地理位置

東眺五台翠華,群峰聳立;西覽草堂煙霧,灃水碧濤;南依巍巍秦嶺,林木蔥鬱;北視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正所謂龍脈龜背,風景絕佳,隋唐時期即為佛教僧侶修行之道場[1]

古寺簡介

百塔寺始建於西晉太康二年(281),隋開皇十四年(594)復建,稱至相道場。因三階教創始人信行禪師圓寂後葬於寺院附近,故又名信行禪師塔院。是隋、唐佛教三階教的祖庭。唐大曆六年771)改名為百塔寺。百塔寺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規模巨大,殿宇宏偉,寺僧眾多,占地千畝,有「騎馬關山門」之美譽。據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載: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興教院,後又復名為百塔寺。同時的金石學家張禮在《游城南記》中說:「百塔寺在梓谷(即天子峪)口,唐信行禪師塔院,今謂之興教院,小塔累累相比,因謂之百塔。」可見宋時百塔寺之規模猶存。此後寺院不斷衰敗。明代金石學家趙在長安附近遊覽時,著有《訪古遊記?游城南》一書,其中記載有:「(胡村寺)又東南五里為百塔寺,本信行禪師塔院。山畔,唐裴行儉妻庫狄氏葬塔尚存。余小塔,《記》(指張禮《游城南記》)所謂累累相比,『謂之百塔』者。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經,無可書,殊絕。寺亦入秦邸,故莊嚴稍勝。殿壁金元舊畫,雄偉可觀。寺僧又出一像,紗帽金龍紅袍,雲得之承塵,意是金元達官修寺者像也,余為一詩而下。」詩即《游城南百塔寺》一詩:「遙望百塔寺,寺邊塔累累。下有敷榮草,上有紛披枝……」根據對文獻資料的分析,明代百塔寺的規模還相當巨大,頗為可觀。

歷史沿革

同治元年(1862)南山一帶諸多寺院均毀於戰火,百塔寺亦未能倖免。時人王弘度《游百塔寺》詩云:「谷口逶迤百塔深,望中煙霧費招尋。荒蕪蒙蔽千年跡,新碣又留一代新。僧老那知思往事,客來猶自續高吟。憑欄舒嘯情何極,澗水蒼茫隔暮陰。」由此可見當日百塔寺荒涼破敗的景象。民國初年,該寺殘墟猶存,規模已大不如前,只留下北門城樓(即山門)垣牆、古槐、照壁依然可觀[2] 。殘垣內存殿堂三座,皆五開間,名禪興堂、德道堂、十方道場。寺院後有藏經樓,另有僧舍六十餘間,當時寺院住持為心開和尚。院內外有唐槐四株,重達兩千餘斤的鐵鑄古洪鐘一口,直徑四尺的黑鐵鍋兩口,枝繁葉茂的參天銀杏樹一株,寺西有方形五級磚塔一座,直插碧空,獨立終南。在寺之東南山下有塔院四十餘畝,俗稱「尚人墳」,存大小石塔數十座。民國三十年(1941)前後,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七分校駐紮在王曲曹村一帶。為了修建軍隊營房,將百塔寺大殿廟宇大多拆毀,法器什物搶劫一空,伐樹毀像,寺內之古鐘、大鍋、名人壁畫、經幢毀之淨盡,蕩然無存。至1949年,百塔寺僅存大殿三間,僧房六間,留寺二僧圓寂後,寺徹底毀棄。當地民間流傳有順口溜曰:「第七分校,不干正道;白天睡覺,黑夜拆廟;不要磚瓦,單要木料。」反映出老百姓對毀廟之深惡痛絕。

寺院景致

百塔寺自晉代開始即成為遊覽勝地,歷代名人多有訪游。東晉王羲之在此寫過《心經》石碑,碑現存西安碑林內。北宋蘇軾遊覽南五台諸寺及草堂寺、太平峪時,曾止宿於此寺。明趙、清王弘度都作過《百塔寺》詩抒情詠懷。寺內現存有刻於唐貞觀五年(631)的《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總章三年(670)的《道安禪師塔銘》及立於開元四年(716)的《太常協律裴公妻墓誌》等碑銘。大殿後的銀杏樹,相傳為隋、唐時栽植,被稱為「中國第二銀杏樹」、「千年活化石」,高約30餘米,樹冠達百餘米,樹圍18餘米,濃蔭覆蓋半個寺院。銀杏樹歷盡千年風霜,依然枝葉茂盛,長勢見旺,1998年西安市公布為重點保護文物。1999年日本三階教研究專家西本照真大師蒞臨百塔寺,稱讚說「此樹是三階教興衰的活見證」。最近一次修復百塔寺是在1986年,隆和老和尚帶領僧眾弟子,於銀杏樹旁新建大雄寶殿一座,殿內塑有釋迦牟尼佛像一尊,流光溢彩,栩栩如生,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西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兩邊牆壁上有十八羅漢拓版畫像,姿態各異,肅穆莊嚴。寶殿前廣植松柏棕櫚,竹木花卉,鬱鬱蔥蔥,曲徑通幽,殿後千年古樹生機盎然,濃蔭覆蓋,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晨鐘暮鼓,淳樸典雅,再一次成為佛家弟子參禪禮佛的理想場所。現任住持隆和法師,長安人,童貞入道,今年愈八旬,為西安市佛教協會理事。

視頻

雨中拜訪秦嶺腳下中國第一銀杏和其所在地百塔寺,別有一番美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