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髭皿蘭學名:Lecanorchis vietnamica 蘭科,台灣皿蘭屬的新紀錄種,北部烏來山區闊葉林下偶見。本種外型與三裂皿蘭近似。唯本種花序較短,花莖通常不足30cm;花數3-5朵。花略呈黃褐色。外觀上的差異可作為區隔參考。[1]

目錄

棲地生態

台灣原生種蘭花白髭皿蘭。生長於北部低海拔山區,是臺灣真菌異營蘭科植物。植物體無葉綠素。每年6月間從腐植質層中長出花序,高約15-20cm。花序總狀,通常有花3-5朵,花萼杯狀,萼片同形,長12-14mm;側花瓣與萼片約略同形。唇瓣3裂,側裂片上捲與中裂片略呈舟狀;中裂片最大,表面密生多細胞毛。花盤基部無胼胝體。

台灣原生種「皿柱蘭(無葉蘭、盂蘭)屬」

目前發現記載共有13種 1. Lecanorchis ohwii 白皿蘭|白皿柱蘭(Lecanorchis cerina var. albidus)(Lecanorchis albida) 2. Lecanorchis nigricans var. patipetala 全唇皿柱蘭 (Lecanorchis bihuensis ) 3. Lecanorchis cerina 紫皿柱蘭|黃皿柱蘭(Lecanorchis cerina var. cerina) 4. Lecanorchis vietnamica白髭皿蘭(Lecanorchis flavicans var. acutiloba ) 5. Lecanorchis latens 士賢皿柱蘭 6. Lecanorchis nigricans var. yakushimensis 屋久全唇皿蘭 7. Lecanorchis subpelorica 亞輻射皿蘭 8. Lecanorchis suginoana 杉野氏皿蘭 9. Lecanorchis taiwaniana 台灣皿柱蘭 10. Lecanorchis thalassica 紋皿柱蘭(Lecanorchis thalassicus) 11. Lecanorchis trachycaula 糙莖皿蘭 12. Lecanorchis triloba 三裂皿蘭 13. Lecanorchis virella 綠皿蘭|彩虹皿柱蘭

演化

絕對菌異營植物(obligate myco-heterotroph)因失去了葉綠素或整個光系統而完全失去了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只從寄生的真菌處獲得有機養分,而兼性菌異營植物(facultative myco-heterotrophy)本身仍有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從寄生的真菌處獲得額外的養分來源。有些蘭科的植物在生活史的某一階段是絕對菌異營者,沒有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其他階段則轉為兼性菌異營者或失去菌異營的行為。不過並非所有不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行菌異營,菟絲子等植物沒有葉綠體,透過直接寄生其他植物取得養分,即非菌異營者。

白髭皿蘭就是典型的與真菌的一種共生關係,此關係中植物不行光合作用,而是與真菌形成菌根後,透過寄生真菌取得全部或部分的有機養分。

許多植物都演化出了菌異營的交互作用,水晶蘭亞科、不行光合作用的蘭科植物、甚至屬於苔蘚植物的腐生苔屬和屬於裸子植物的寄生松屬均是菌異營者,蘭科植物與真菌形成的蘭菌根便是菌異營的經典例子,是蘭科植物種子萌發與生長不可或缺的構造。兼性菌異營在龍膽科植物中相當常見,也有部分屬如Voyria是絕對菌異營者。

臺灣真菌異營蘭科植物名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