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頸黑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頸黑鷺
Pied Heron

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Egretta picata

目/科/屬  鵜形/鷺/白鷺

遷徏狀態   迷鳥

普遍性    

體長/體重  43-55cm/210-372g

別名:斑鷺,雌雄同型。虹膜黃色。嘴黃色。腳黃色。

  • 成鳥頭以下至頸白色,前頸下有白色飾羽,頭頂、後枕飾羽以及其餘部位藍黑色。
  • 亞成鳥似成鳥但頭全白色。

棲地&習性

主要在沿海地區,發生在草原和鹽或淡水沼澤,紅樹林,泥灘。

性孤僻,常單獨活動。

主要是水生昆蟲蚱蜢蜻蜓幼蟲,水蟲甲蟲蟑螂),與甲殼類動物兩棲動物為食。

繁殖

築巢發生在夏季,主要是2月至4月,但有時是1月至6月。在阿德萊德較晚,在3月/4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告警時發出粗啞「ohrk」聲。

外觀相似性

蒼鷺體型較大,羽色較大,偏藍灰色。頸灰白,不具黑色縱紋。腹灰白色。

分佈

蘇拉威西島澳大利亞北部;S Moluccas和C Lesser Sundas E到Tanimbar Is,Aru Is和新幾內亞;在澳大利亞其他地方徘徊,例如維多利亞[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Pied Herons with rufous morph (Ardea picata or Egretta picata), Darwin, NT, Australia
Pied Heron (Ardea picata or Egretta picata).mp4
 

參考文獻

  1. pied-heron,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