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車軸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車軸草,中藥名。為豆科車軸草屬植物白車軸草TrifoliumrepensL.的全草。具有清熱,涼血,寧心之功效。主治癲癇,痔瘡出血,硬結腫塊。[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車軸草
名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翹搖
採收時間:夏、秋季花盛期
功能:清熱,涼血,寧心。
主治:癲癇,痔瘡出血,硬結腫塊。[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車軸草
拼音名:Bái Chē Zhóu Cǎo
別名: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翹搖
來源
豆科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部
化學成分
葉含有異槲皮甙、亞麻子甙(linamarin)、百脈根甙(lotaustralin)。
全草含有香豆雌酚(conmestrol)生育酚(tocopherol)、皂甙、染料木素(genistein)。染料木素有激素樣作用。
性味
微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寧心。
癲癇
全草1兩,水煎服。並用5錢,搗爛包患者額上。
痔瘡出血
全草1兩,酒水各半,煎服。[3]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原形態
短期多年生草本,生長期達5年,高10-30cm。主根短,側根和鬚根發達。莖匍匐蔓生,上部稍上升,節上生根,全株無毛。掌狀三出複葉;托葉卵狀披針形,膜質,基部抱莖成鞘狀,離生部分銳尖;葉柄較長,長10-30cm;小葉倒卵形至近圓形,長8-20(-30)mm,寬8-16(-25)mm,先端凹頭至鈍圓,基部楔形漸窄至小葉柄,中脈在下面隆起,側脈約13對,與中脈作50°角展開,兩面均隆起,近葉邊分叉並伸達鋸齒齒尖;小葉柄長1.5mm,微被柔毛。花序球形,頂生,直徑15-40mm;總花梗甚長,比葉柄長近1倍,具花20-50(-80)朵,密集;無總苞;苞片披針形,膜質,錐尖;花長7-12mm;花梗比花萼稍長或等長,開花立即下垂;萼鐘形,具脈紋10條,萼齒5,披針形,稍不等長,短於萼筒,萼喉開張,無毛;花冠白色、乳黃色或淡紅色,具香氣。旗瓣橢圓形,比翼瓣和龍骨瓣長近1倍,龍骨瓣比翼瓣稍短;子房線狀長圓形,花柱比子房略長,胚珠3-4粒。莢果長圓形;種子通常3粒。種子闊卵形。花果期5-10月。[4]
分布區域
生長環境
常見於種植,並在濕潤草地、河岸、路邊呈半自生狀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