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衣庵 - 綿陽白衣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綿陽白衣庵

中文名稱;白衣庵

地理位置;綿陽城南石塘鎮紅星村

考證始建;民國初年

住持;釋能壽和尚

白衣庵位於綿陽城南石塘鎮紅星村、安昌河右岸,南山半坡上,距市中心三公里,綿三(綿陽至三台)高速公路,城市一環路從寺前經過。

序言介紹

據考證白衣庵始建於民國初年,原在綿陽城南門口(今綿陽市紅星街),由釋能壽和尚作住持。有比丘尼4人,信眾500餘人,有觀音殿大雄寶殿,房屋14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綿陽佛學社成立於此。解放後寺廟被占,女尼大多離散,有的還俗從事生產勞動,有的回到家裡修行。

1992年5月經涪城區政府批准,作為佛教二僧廟正式恢復,對外開放。現已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觀堂、僧舍、整修了道路。觀音殿占地一畝,高13米,正三虛五,朱檐黃筒瓦斜山式屋面,殿內正中供奉着高六米的觀世音菩薩,泥塑金身,莊嚴慈祥,四周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像。大雄寶殿占地1.5畝,二重檐,高15米,正三虛五,朱檐金色銅瓦斜山式屋面,仿清建築風格,殿內供奉着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羅漢像,現有比丘尼15人,信眾達3000餘人。

白衣庵遷建南山的原因:"城中三庵,城外五觀"。白衣庵在綿州城中堪稱名寺,大約建於明代萬曆中期(1620年前後),地址在今衛生巷及順城街口,曾出土觀音銅像高三尺,韋馱一尊高四尺。白衣庵大致毀於清嘉慶年間以後,因為州人孫文煥此時曾撰寫過《重修白衣庵碑記》。民國28年(1939年)修新南門,占了白衣庵的位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修紅星街南段,又擴寬了街道,因此,在原地恢復白衣庵已不可能。綿陽寺廟雖多,卻無庵堂,最早倡建白衣庵的是聖水寺果忍大師,居士王澤甲苗志芳等人積極支持;仁山師(86歲)建議去成都找令徒昌果、昌惠、昌度、昌修承辦;1992年6月居士陳秀姑周惠芳前往文殊院請受道堂讀佛學的高徒昌果(尼姑)來綿;由尹昌言、昌果等五人組成籌建小組,利用原南山寺山坡十賢堂舊址重建白衣庵;一環路的開通,山門就在路旁,規模越建越大。[1]

相關視頻

白衣庵廟會(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