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螭 [bái chī] 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白色龍類動物。[1]

[]

《楚辭·九章·涉江》:「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 王逸 註:「虬,螭,神獸,宜於駕乘。」 明 何景明 《述歸賦》:「乘白螭於上襄兮,曲文蜺於兩服。」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