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花映山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花映山紅原圖鏈接

白花映山紅,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花杜鵑Rhododendronmucronatum(BI.)G.Don[R.ledifoliumG.Don]的花、根或莖葉。具有散瘀止血,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痢疾,白帶。[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花映山紅

漢語拼音:Baihuayingshanhong

別名:白杜鵑花、白映山紅、白艷山紅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溫

毒性:無毒[2]  

功能:具有散瘀止血,清熱利濕的功效。

主治: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痢疾,白帶。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花映山紅

拼音名: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別名:白映山紅、白艷山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mucronatum (Bl.) G·Den[R.Ledifolium G.Don;R.argyi Levl.」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

採收和儲藏

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莖葉全年均可采,多鮮用。

原形態

常綠或半常綠灌木,高2-3m。分枝多而密,幼枝密被灰色柔毛,有時混生少數腺毛。花芽卵圓形,鱗片脊上有細毛和粘質。葉近輪生,二型;春葉早落,膜質,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5.5cm,寬1-2.5cm,先端急尖或鈍尖,基部楔形,兩面均有灰棕色柔毛;夏葉宿存,半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3.5cm,寬1-2cm,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花序頂生,有花1-3朵,芳香;花萼大,5裂,裂片披針形,綠色,長約1.5cm,有腺毛與絨毛;花冠寬鐘形,純白色,有時有紅色條紋,長2.8-3.5cm,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10,有時退化為8,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葯黃白色或紫色;雌蕊1,密被柔毛和糙伏毛,花柱細長,長4-6cm,柱頭頭狀。蒴果圓錐狀卵形,長約1cm,短於萼片,被微毛。花期3-5月,果期8-9月。

白花映山紅原圖鏈接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野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化學成分

花含杜鵑黃甙(azalein)和少量的杜鵑黃素(azaleatin)[1]。葉含多種黃酮類成分:有槲皮素(qquercetin),棉花皮素(gossypetin),山奈酚(kaempferol),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另含杜鵑醇(rhododen-drol),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和丁香酸(syringicacid)[2],此外還含鄰-焦兒茶酸(o-pyrocatechuic acid)[3]。

性味

辛,甘,性溫

功能主治

和血;散瘀;止咳。主吐血;便血;痢疾;崩漏;咳嗽;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症,去風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火瘡。
  • 3.《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下血及跌打損傷。[3]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花映山紅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花映山紅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白花映山紅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