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眉山鷓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眉山鷓鴣

中文學名: 白眉山鷓鴣
拉丁學名:Arborophila gingic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山鷓鴣屬
種: 白眉山鷓鴣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9
英文名稱: White-browed Hill Partridge
英文名稱: Rickett’s Hill Partridge
保護級別近危(NT) IUCN標準

白眉山鷓鴣[1](學名:Arborophila gingica)又名白額山鷓鴣,俗名山雞、新竹雞,為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系全球瀕危物種,是中國東南部特有種類,分布範圍窄狹,數量稀少。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一般生活於樹木茂密的山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

特徵

雄鳥的體長為22—30厘米,體重330—380克。額部為白色。眼周裸皮紅色,一條長的白色眉紋直達頭的後部,然後向下彎到頸部的兩側。頭頂、枕和後頸栗褐色。上體橄欖褐色。頦、喉淡栗色,下喉有一條寬闊的黑色橫帶,緊接着有一條白色和暗栗色橫帶。其餘下體暗灰色,脅部有栗色斑點。腹部中央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腿、腳亮紅色。中等體型的灰褐色山鷓鴣。腿紅,眉白,眉線散開,喉部黃色,華美的頸項上具黑.白及巧克力色環帶是本種特徵。虹膜-褐色;嘴-灰色;腳-紅色。叫聲為悠長而哀婉的雙音調哨音。

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不同的是雌鳥後頸基部橙栗色,尾下覆羽栗色和白色,僅羽基有點黑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口裂肉色,眼周皮膚紅色,腳和趾亮紅色,爪粉紅褐色,無距。

叫聲為悠長而哀婉的雙音調哨音[2]

習性

白額山鷓鴣晚上棲於樹上。鳴聲hu-u-u,為悠長而哀婉的雙音調哨音。受驚後飛行疾速,但飛行距離不大,飛不多遠即落入林下灌叢或草叢中。

主要以橡子、漿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推動物。秋、冬季節所食野生植物種子和果實(例如紅錐 Caslanopsis hystrix,木蠟樹 Toxicodendron sylvestre;烏藥 Lindera stryni等)占97.37%。

生境

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帶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及竹林內,尤以溪邊潮濕陰鬱的叢林內較多。常在林下茂密的植物叢或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繁殖

白眉山鷓鴣的繁殖期為4—6月份,營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鳥在地上刨一個小坑即成。巢周圍多有茂盛的灌叢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發現,但有時也在林下植物較稀疏的地方營巢而不甚隱蔽。每窩產卵5—7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褐色;大小為32—43×26—32毫米,卵重為13.2—23克。孵化期23—24天。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負責警戒。雛鳥孵出後不久即可隨親鳥活動。

分布範圍

白眉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gingica)為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產鳥類,分布於浙江南部的泰順,福建西北部的順昌、建甌、邵武、武夷山、建陽,江西南部的安遠、贛縣、龍南、全南、廣東北部的始興、乳源、連平和廣西東北部的融水、金秀、賀縣、羅城、環江等地。

白眉山鷓鴣是中國東南部特有種類,分布範圍窄狹,數量稀少。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一般生活於樹木茂密的山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額山鷓鴣指名亞種 Arborophila gingica gingica Gmelin, 1789
2 白額山鷓鴣華中亞種 Arborophila gingica guangxiensis Zhou & Jiang, 2008

種群現狀

白額山鷓鴣是中國東南部特有種類,分布範圍窄狹,數量稀少。該物種的巢、卵被齧齒動物等天敵盜食的比例很高。此外主要是濫獵。由於它是南方各省傳統的野味,在交通方便的低山區被獵殺數量可觀,已成為稀有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視頻

白眉山鷓鴣的覓食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