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系19世紀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說描寫19世紀60年代出身貴族家庭的絕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躪,後托茨基願出一大筆錢要把她嫁給卑鄙無恥的加尼亞。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會上,被人們視為白痴的年輕公爵梅詩金突然出現,願無條件娶娜斯塔霞為妻,這使她深受感動。在與公爵即將舉行婚禮的那天,她儘管深愛着公爵,但還是跟花花公子羅果仁跑了。最後遭羅果仁殺害。小說對農奴制改革後俄國上層社會作了廣泛的描繪,涉及複雜的心理和道德問題。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壇後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寫於一八六七年秋至一八六九年一月。它揭露了資本主義殘暴不仁,顯示出作者高度的藝術才華。 俄國在廢除農奴制以後走什麼道路的問題,是六、七十年代社會政治思想鬥爭的焦點。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國社會思想鬥爭中採取了獨特的立場,始終堅持反映現實的着眼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主要從道德心理的角度觀察和表現資產階級社會關係的發展和舊的社會關係的解體,以及這一歷史過程對城市各個階層居民的生活命運和精神狀態的影響,從而提出了廢除農奴制以後俄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根本問題,表現了資本主義發展引起的時代基本特徵。《白痴》體現了作家六、七十年創作總的傾向。小說涉及到彼得堡各個社會 階層,構成了整個社會的橫斷面。小說情節進展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卻得以描繪出就其社會地位、精神狀態和生活命運來說各不相同的、五光十色的人物畫廊。故事發生的地點基本上局限於彼得堡及其郊區巴甫洛夫斯克,但作家都運用各種手段擴大了描寫範圍,不僅講到莫斯科和外省,而且涉及到法國、瑞士和波蘭,為主人公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背景,概括了全俄國乃至西歐的歷史發展。 《白痴》(1868)發展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主題,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亞強烈的叛逆性和作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與純潔,使小說透出光明的色調。但一些用以攻擊革命者的「虛無主義者」形象,削弱了小說的揭露力量。 《白痴》全書主題應該有兩條主線。第1條從道德心理的角度觀察和表現資產階級社會關係發展和舊的社會關係的解體;第2條是小說的故事情節,以男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和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阿格利婭的感情糾葛作為第二條關於善良和愛的人道主義的主線。公爵具有一顆善良仁愛的、幫助世人的心。雖然他被當時周圍的許多人都明白地稱做白痴,但是與他親近的人都對他表露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虛偽虛榮的外表掩蓋下羞於真實流露的喜歡與無上的信任以及對真善美由衷的嚮往。本人愚鈍地認為他愛的是阿格拉婭,因為在書中他和阿格拉婭相處的時候才有情侶之間真實的日日牽掛和思念,只有在阿格拉婭面前公爵才像個戀愛的中的男子,小心翼翼,對阿格拉婭呵護至極。但是最後公爵卻同意和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結婚,本人認為是因為從一開始公爵就把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當作一個在當時的時代遭受蹂躪卻無比善良正直的孩子。公爵對她的愛只是出於類似於公爵心中對世人的憐愛。 小說中一系列細節和場面所以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還因為富於象徵性,對現實進行高度概括。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把十萬盧布扔進壁爐,全體來賓都屏息凝神地望着那熊熊的火焰怎樣吞食這筆巨款,一個個眼睛充滿血絲,心痛欲裂,恨不得一下子把它抓到自己手中。這個場面象徵着對金錢蔑視和崇拜這兩種勢力的搏鬥,寫得十分精彩,在世界文學中也是少見的篇章。 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分小說一樣,《白痴》也以悲劇結局,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白痴》是一部宣揚悲觀厭世的作品。主人公們的悲劇結局反映出作者由於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而產生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正面理想遭到破產,但是對美好理想的熱烈嚮往,則永遠閃耀着人道主義的光輝。

善良、寬容的梅什金公爵無力對周圍的人施加影響,也不能為他們造福,這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的努力是徒勞的,表明作者企圖以信仰和愛來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滅。

作者簡介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複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複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了二十世紀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納、加繆、卡夫卡,日本知名大導演黑澤明等,但是也有人對他不屑一顧,比如納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勞倫斯。他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汪介之認為: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托爾斯泰具有思想家的靈性,能洞悉社會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發掘,逼視着人性的陰暗面。他沉鬱的風格,與他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高爾基說過:就表現力來說,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亞可以同他媲美。但他的頹廢又讓托爾斯泰嘆息不能奉為後世楷模。哈洛卜倫(Harold Bloom)寫《西方正典》,在俄國文學中只選了托爾斯泰,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總有一股邪氣,他本人又是

內容預覽

被賤害的和被毀滅的美 石國雄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處於一個大轉折、大變化的時期。1861年實行農奴制改革以後,俄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經歷着一個重要的過程。從政治上看,貴族統治階級進行了有利於自己的農奴制改革;保住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專制統治阻遏了革命形勢的發展,而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如列寧指出的,1861年以後,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這樣的迅速,只用數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歐洲某些國家整整幾個世紀才能完成的轉變。*國內外企業主追求利潤,表現出瘋狂的積極性。金錢的勢力越來越大,強烈地影響着社會的傳統道德和生活方式。社會矛盾也更加尖銳。這是一個由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代替農奴制度的(或封建制度的)生產方式的**過渡時期。俄國究竟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