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條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條魚
bai tiao yu

中文學名:白條魚

拉丁學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䱗屬

白條魚,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鯉科䱗屬的一種魚類。中文別稱:條、鰷、子、白鰷、白鱎、藍刀魚、游刁子、青鱗子、尖嘴子、浮鰱、餐條、餐子、川條子。台灣別稱:白鰷、餐條、苦槽仔、海鰱仔、奇力仔。俗名:白翎子(雌)/紅翎子(雄)、苦槽仔、海鰱仔、奇力仔、白條、白鱎、青鱗子、尖嘴子、浮鰱、餐子、餐魚。

初級淡水魚。對水質要求較高,繁衍速度較快,嘴饞魚類,此種魚與馬口,翹嘴外形相似,營養價值較高,高蛋白,高營養。在陽光燦爛,較暖的天氣里最為捕捉,喜腥類麵食。是低海拔常見之魚類,喜歡群聚棲息於溪、湖及水庫等水之上層。棲息深度:0至10米。[1]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背緣較平直,腹緣稍凸,腹棱自胸鰭下方至肛門。頭稍尖,側扁。吻短,吻長大於眼徑。口端位,斜裂。眼中大,眼間寬而微凸,其間距大於眼徑。咽頭齒3列,齒式5.4.2-2.4.4。體被中小 圓鱗; 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急遽向下傾斜,有一顯著角度,行至體之下半部,在尾柄處又折而向上至中央部位。 背鰭硬棘III,分枝軟條7; 臀鰭3(不分枝軟條)+11-12(分枝軟條)。體背青灰色,側面及腹面為銀白色,全身反光強,無其他任何花紋。 尾鰭灰黑色。雄性在繁殖季節身體變成紅藍相間的彩色,非常漂亮。

生長環境

初級淡水魚。是低海拔常見之魚類,喜歡群聚棲息於溪、湖及水庫等水之上層。主要攝食藻類,也食高等植物碎屑、 甲殼類及 水生昆蟲等,特別喜食河中的小型 蝦類。 繁殖力及適應性強,能容忍較污濁之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越南北部、 朝鮮半島、俄羅斯及台灣。台灣分布於北、中、南部各地 河川的下游、湖泊及各大水庫。

漁業利用:主要以垂釣捕獲,全年可釣。

生活習性

白條魚「發白光」的原因至少有三點:一是天氣的關係;二是水的關係;三就是魚的關係了。白條魚在水裡游,游着游着,魚翻了個身,恰好被太陽照着了,那本來銀白色的魚鱗就銀光閃閃了,加上水的清澈,這就是那一團白光。白條魚一般離水10分鐘左右就死亡了,因白條魚離水即死,因此出釣時,需攜一小桶備用;氣溫越高越不耐活,缸養困難,善跳躍。

視頻

白條魚餌料路亞釣法入門教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