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對節子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對節子葉
t010bd257fd74c784f0.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20147&sid=762437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對節子葉

漢語拼音:Bái Duì Jiē Zǐ Yè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具有祛風通絡,療瘡止癢之功效
主治:常用於風濕痛,中風癱瘓,瘡瘍,風疹

白對節子葉,中藥名。為山茱萸科植物棶木Swidamacrophylla(Wall.)Sojak的葉。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南部、山東南部、台灣西藏以及長江以南各省區等地。具有祛風通絡,療瘡止癢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痛,中風癱瘓,瘡瘍,風疹。[1]

中文名稱白對節子葉性味歸經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對節子葉

拼音名:Bái Duì Jiē Zǐ Yè

英文名:Swida macrophylla(Wall.) Sojak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ida macrophylla (Wall.) Sojak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棶木的葉。

採收和儲藏

春、夏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5m。一年生枝赤褐色,疏生柔毛,有稜角。葉對生;葉柄長1.6-3cm,上面有淺溝,基部略呈鞘狀;葉片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8-16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側脈5-7對,弓狀彎曲。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長8-9cm,寬9-11cm;總花梗紅色,花小,白色至黃色;花萼裂片4,齒三角形,外面褐柔毛;花瓣4,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雄蕊4,花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花柱短,棍棒表,宿存。核果球形,成熟時藍黑以,核骨質,扁球形,兩側各有1條澆溝及6條脈紋。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療瘡止癢。主風濕痛;中風癱瘓;瘡瘍;風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湯洗。[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對節子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對節子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