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刺 (蒺藜科白刺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刺(學名: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蒺藜科、白刺屬灌木,高可達2米。多分枝,、平臥或開展;不孕枝先端刺針狀;嫩枝白色。葉在嫩枝上簇生,葉片寬倒披針形,基部漸窄成楔形,花排列較密集。核果卵形,有時橢圓形,熟時深紅色,果汁玫瑰色,果核狹卵形,5-6月開花,7-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青海、新疆及西藏東北部。生於荒漠和半荒漠的湖盆沙地、河流階地、山前平原積沙地、有風積沙的粘土地。

白刺可做飲料清涼味美,營養豐富。果可入藥治胃病,豬吃白刺果有催肥之效。枝、葉、果可做家畜飼料。枝條平鋪地面,積沙成丘,為優良固沙植物。

白刺形態特徵

白刺灌木,高1-2米。多分枝,彎、平臥或開展;不孕枝先端刺針狀;嫩枝白色。葉在嫩枝上2-3(4)片簇生,寬倒披針形,長18-30毫米,寬6-8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窄成楔形,全緣,稀先端齒裂。

花排列較密集。核果卵形,有時橢圓形,熟時深紅色,果汁玫瑰色,長8-12毫米,直徑6-9毫米。果核狹卵形,長5-6毫米,先端短漸尖。花期5-6月,果期7-8月。[1]

白刺近種區別

該種與鹽生白刺(Nitraria schoberi L. )區別在於後者果及核均較大,果汁紅色而帶蒼白,果核先端漸尖。

白刺產地生境

該種主要分布於歐洲、亞洲之間原鹹海、裏海沿岸。中國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青海、新疆及西藏東北部也有分布。生於荒漠和半荒漠的湖盆沙地、河流階地、山前平原積沙地、有風積沙的粘土地。

白刺繁殖方法

白刺一般採用播種、嫩枝扦插及硬枝扦插育苗三種方式,但從育苗實踐看,以播種育苗為最佳,成活率高於其他兩種育苗方式。

白刺裸根苗:裸根苗大多採用床播的形式。這種形式產苗量高,管理集中。裸根苗一般用於春季和秋季造林,雨季用裸根苗造林成活率很低。裸根苗高度在30-50厘米之間、根徑粗度在0.5厘米以上為最好。

白刺容器苗:容器苗具有造林不受季節限制、成活率高的特點。通過對兩種苗造林總成本比較分析發現,使用容器苗要低於裸根苗的造林成本,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採用容器苗造林。容器苗的高度一般在15-30厘米為宜。[2]

白刺栽培技術

白刺造林:可採用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直播造林宜選擇中度鹽鹼地。播種前機耕20厘米深,耕後耙平,用播種器開深2-3厘米播種溝播種,然後鎮壓一遍。白刺在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地區不宜直播造林。乾旱半乾旱地區一般常用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採用植苗造林時,人工造林,挖30厘米×30厘米×25厘米(深)栽植穴栽植;機械造林,應採用特製的植樹機,栽植深度不宜過深。

澆水:

坐水造林:從以往造林經驗看,無論鹽鹼地墒情多好,在造林後都要馬上澆水,至少要灌1-2遍,雨季造林除趕上雨天下透雨不必澆水外,其餘造林季節都必須澆水。 澆水方法:機械造林,造林時必須形成澆水槽,槽底與地面深度約為10厘米左右,這樣便於澆水。人工或機械造林未形成澆水槽的造林地澆水時,必須在苗木的周圍修澆水穴,大小以能澆透水為宜。

撫育管理:春季造林必須灌水。由於白刺是牲畜喜食的飼料,造林後馬上使用工程圍欄進行保護。[3]

白刺病蟲防治

病害

白粉病的防治主要採取葉面噴施代森錳鋅、多抗黴素和復硝酚鈉加以預防和治療。 立枯病的防治可用五氯酚鈉0.33-0.40%、5%硫酸銅溶液澆灌苗根,應及時噴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0.067-0.100%溶液防治,噴灑的次數應為10天1次,連續噴灑3-4次。 [3]

蟲害

白刺食心蟲,主要用高滲吡蟲啉和滅幼脲三號等生物殺蟲劑來防治。 白刺潛葉蛾,主要用阿維菌素、吡蟲啉和殺蟲單等無公害藥劑以及應用工具、光、熱、射線等物理機械防治方法及時撲殺害蟲。

白刺主要價值

病害

白粉病的防治主要採取葉面噴施代森錳鋅、多抗黴素和復硝酚鈉加以預防和治療。

藥用:果入藥可治胃病,

飼用:豬吃白刺果有催肥之效。枝、葉、果可做家畜飼料。

生態:枝條平鋪地面,積沙成丘,為優良固沙植物。[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