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雲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雲莊創建於明末清初,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經是黃宗羲的「甬上證人書院」,即講學處,曾一度文人聚集,繁盛一時,是浙江文化的象徵 。[1]

白雲莊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郊管江岸,小橋、流水、人家,風光如畫,古建築青磚黑牆、古樸莊重,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浙東學派代表人物黃宗羲所創「甬上證人書院」的講學處。白雲莊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祠莊,後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雲集》,世稱「白雲先生」,故名。

自黃宗羲到白雲莊講學後,甬上文人聚集於此,弦歌不斷,盛極度一時。清末書院及白雲莊均已圮廢,1934年邑人楊貽誠重建。白雲莊建築面積650平方米,主體建築坐西朝東,前後二進,均系磚木結構的平屋。南面為故居,「浙東學派」另一主要人物萬斯同也在這裡居住過。西北為萬邦孚和萬斯選之墓,萬邦孚系萬泰之父,曾任左軍都督府僉事,萬斯選系萬泰第五子,是同輩人中的領袖人物,黃宗羲親自為他撰寫墓志銘。白雲莊是浙江文化的象徵,以浙東學派的學術要地而馳名中外。

2006年05月25日,白雲莊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楹聯含義

在白雲莊內,掛着好幾副膾炙人口的楹聯。而這些楹聯的背後,還有着令人難忘的故事。

黃宗羲

四方聲價歸明水 一代賢奸托布衣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決定官修《明史》,並邀請黃宗羲赴北京修史。再三考慮後,他拒絕前往京城參加修史的工作,但同意以通信的方式提供幫助。同時,他示意最喜歡的學生、歷史學家萬斯同以個人身份接受邀請,前往北京。

1679年,當萬斯同離開南方老家前往京城時,黃宗羲在化安山雙瀑下以新寫的三首詩歌為他送行,並以他父親傳授的有關資料相贈。詩中表達了他對這項工作的關心,盛讚了學生的博學,提出了「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的期望,並警告他應該避免與異族更進一步的合作

果然,萬斯同除了明代歷史文獻的研究之外心無旁騖,居京24年,他拒絕了官方因修明史給予的所有俸祿和職位,終以一介布衣完成了這項浩大工程。

全祖望

倜儻指揮天下事 風騷驅使古人書

這句楹聯實際是對萬氏家族的褒揚。說到白雲莊,就不得不說甬上萬氏世家,以及「萬氏八龍」。

四明萬氏祖籍安徽定遠,始遷祖為明威遠將軍萬斌。萬斌子萬鍾襲父爵,防守寧波有功,封寧波衛僉事。此後,其子孫定居寧波,世襲指揮僉事。到第七世萬表時,萬氏開始以儒學求顯其子達甫,其孫邦孚皆有文才。至第十世萬泰時,四明萬氏棄武從文。萬泰是清初復社名士,有子八人:萬斯年,萬斯程,萬斯幀,萬斯昌,萬斯選,萬斯大,萬斯備,萬斯同。他們都是以學見長,在哲學、經學、文學、史學及書法等方面都有比較高的造詣,被稱為萬氏八龍。其中史學家萬斯同最為著名。

浙東學派

清初,寧波有青年學者萬斯大、萬斯備、萬斯同、萬言等組成的「文會」和董允瑫、董允林、陳芝紫等組成的「澹園社」。康熙四年(1665年),他們共同組成了「策論之會」,康熙六年,黃宗羲首次來甬講學,「策論之會」改名為「證人之會」。

甬上證人書院會講地點不一,曾在城內廣濟橋高氏祠、延慶寺、城西白雲莊、黃過草堂(張氏宗祠)、陳夔獻家等處會講。而白雲莊是黃宗羲在甬上講學時間最長、最為固定的場所。

當時會講的形式是:里中諸賢一月群集兩次,集會時文人們皆衣冠楚楚,手執經書,很有次序地就座。講經會一開始,先由司講者就某一論題進行闡述,然後,與會諸生即可對所講問題展開講座和爭辯,互相商榷與探討氣氛相當熱烈。如此研討要整整一天,中午與會者只在講堂用一餐便飯,惟有兩菜,更沒有酒,相當簡約儉樸。

諸家子弟凡年齡在10歲以上者,均要求跟隨聽講,以增知識。這些年幼的學子,皆顯得彬彬有禮,舉止得體,頗讓觀者嘆服。而黃宗羲則時至甬上解惑釋疑。在中國300多年前有如此學術民主氛圍的研討會,確是難能可貴的。時人以「言論丰采,翕然可觀」、「講道論心,極一時師友之盛」等贊語相評價,足見黃宗羲在甬上講學的影響。其辦學宗旨為「經世致用」。所習課程有經學、史學、文學、歷算等。

甬上證人書院前後聽講的有100多人,其中有弟子66人,被黃宗羲推許者有18人,或長於經學,或長於史學,或長於文學。自此開創浙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景點

前庭後院,翠竹深深、碧草幽幽,更有靜靜的小河在一旁流淌,這個地方果然是能讓人靜下心來做學問之處。沿着小徑穿過一個個廳室,那曾經一派熱鬧的書院景象便一一展現在眼前……

蠟像群

栩栩如生的蠟像模擬了那時甬上證人書院黃宗羲講學的情景。每一尊蠟像都神態各異,於是,思緒不由得回到300多年前,這個地方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祠莊,眼前的情景陡然變得熱鬧起來。大廳里濟濟一堂,這裡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的黃宗羲,有「萬氏八龍」之稱的萬斯年、斯程、斯大、斯同等人。坐在中間的黃宗羲似乎侃侃而談,圍坐的幾個人或沉思,或傾聽。他們之間抑或有討論,有爭辯,不同思想的火花在這個房間內碰撞,最終匯集成一個點經世致用。

《鄞江送別圖》摹本

白雲莊裡還收藏着《鄞江送別圖》摹本。《鄞江送別圖》真跡藏於寧波博物館。這幅畫描繪的是清康熙十八年,萬斯同赴京修《明史》。萬斯同「請以布衣參史局,不置銜,不受俸」,客居京師江南館20年修史。畫作表現的是萬斯同臨別時,甬上文人依依送別的歷史場景,此畫也是浙東學派重要的文獻資料。長卷上的每個人物都有名有姓,均為甬上文化名人。更難得的是,如今我們所見到的萬斯同像,就出自此畫,這也是大歷史學家存留下來的惟一一張畫像。[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