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乃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乃貞
出生 (1618~1683)
國籍 中國
職業 清官翰林院檢討
知名作品 《慭齋存稿》

人物生平

白乃貞(1618~1683) 字廉叔,號蕊淵,又號慭齋。倒吊柳人,白曰可三子。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生於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其家學淵源,天資高妙,勤奮刻苦,酷好古文詞賦,被譽為奇童。15歲入縣學,清順治八年(1651)中舉,翌年成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任順治大訓纂修官。他高邁俊爽,才思坌涌,胸懷抱負,清世祖對其極為賞識,每次出巡,簪筆以從,若有所奏,均被採納。父幼患足疾,久治不愈,時有所發,常用豚蹄沸湯燙洗,乃貞「濡手於釜,釜不去火」,雙手糜爛,從不知苦。父母雙亡後,乃貞例歸守喪。順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早逝,乃貞沉痛惋惜,服喪期滿,不願赴任,朝廷不舍,強行起用。康熙二年(1663),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擇優取才,守正不阿,窮學生拍手稱快,落榜的權貴子弟卻無中生有,誣陷他有舞弊行為,於是罷黜歸里,同僚備受牽連。摯友勸其行賄免「罪」,他卻說:「我輩秉公取士,而以賄獲免,日後何以自白?」數年後,冤案昭雪,同事多被起用,乃貞卻在故鄉的山溝里築起土別墅,詩酒為樂,勉學親耕。他知識淵博,教授有方,時本縣考取舉人者,多出其門。   乃貞的文學生涯,始於順治年間,而黃金時代卻在康熙初年。罷歸後,詩人淡甘平,家無儋石,「荷鋤培美種,抱瓮息機心」⑿,同人民群眾日趨貼近。繼而風塵僕僕,飽覽秦、豫、皖、蘇、浙、贛、鄂等地湖光山色、名勝古蹟。在旅途中邊構思,邊創作,酒酣耳熱時,朗吟詩作,申旦不倦。旋歸臥山墅,不入城市,「相招文字飲,共醉水雲邊」⒀,對詩稿進行認真推敲。   乃貞著述甚豐,多失之於兵火,曾有《慭齋存稿》20卷藏於家。康熙八年(1669),詩集《慭齋存稿》(4卷)付梓行世;乾隆四十七年七月(1782.8~9),被載入《四庫全書總目》。他的詩,謳歌壯麗山河,抒發愛國憂民、憎惡醜惡、嚮往美好生活的情操;在藝術上,「淳泓含蓄,蘊藉深至」,「敘述真朴,不加文飾」,「善學香山」⒁。   乃貞還對祖國尤其是陝北的方志事業,作有貢獻。他先後為《清澗縣誌》、《陝西延綏鎮志》、《延安府志》、《米脂縣誌》作序。康熙十八年(1679)和二十一年(1682),分別鑒裁重修的《延安府志》和《米脂縣誌》。二十二年(1683),白乃貞與世長辭。   在其薰陶下,後代多擅長詩文,熱心教育。長子白譽,字髦公,號闊庵,素負大志,善詞賦,工草書;六進考場,僅得例貢,遂放游江漢,歷蘇贛齊魯,與名士相唱和,紅極一時。著有《闊庵集》。次子白誾,康熙四十四年(1705)舉人,鞏昌府(治今甘肅隴西境內)教授。孫慶綸、慶紱,分別作有《晴岩集》和《方來詩草》。[清][公元1618年-1683年]   [以上內容由"黑夜の遊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