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痰濁阻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痰濁阻肺

來自PSM藥盾公益 的圖片

痰濁阻肺是一種疾病,症狀是痰濁停留於肺,壅塞氣道,臨床以咳喘、胸悶、痰多痰鳴,常見於咳嗽、喘、哮、肺脹、肺癰,以及西醫的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內因與脾有關,如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或七情過度,都可使脾虛失運,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津液停聚,變為痰濁,上泛於肺。

疾病症狀

痰濁停留於肺,壅塞氣道,臨床以咳喘、胸悶、痰多痰鳴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咳嗽、喘、哮、肺脹、肺癰,以及西醫的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醫書記載

歷代關於痰濁阻肺的論述頗多,如《金匱要略》記載有"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及"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等痰濁阻肺的證候表現。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咳嗽喘鳴的原因是由於胸膈有痰飲。明代黃武的《醫學綱目》提出"開其痰路"為治痰大法等。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認為咳喘病證皆由"有積痰在肺絡中"。

主要成因

痰濁阻肺的成因有內外兩種:內因與脾有關,如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或七情過度,都可使脾虛失運,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津液停聚,變為痰濁,上泛於肺,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外因則由風、熱、燥等邪氣犯肺,或風寒入里化熱,灼液成痰,而成痰熱壅阻於肺;或外感風寒之邪,引動痰飲內發, 成為寒痰阻肺。[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