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疥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疥蟲

疥蟲又稱疥蟎,中文名人型疥蟎,它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蟲子,近似圓形或橢圓形,背面隆起呈乳白色,雌蟲長0.3~0.5mm,雄蟲長0.2~0.35mm。

基本簡介

疥蟎屬真蟎目,疥蟎科(Sarcoptidae),是一種永久性寄生蟎類。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皮膚表皮層內,引起一種有劇烈瘙癢的頑固性皮膚病,即疥瘡(scabies).寄生於人體的疥蟎為人疥蟎(Sarcoptes scabiei).

生物形態

疥蟎成蟲體近圓形或橢圓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淺黃色.雌蟎大小為0.3~0.5×0.25~0.4mm;雄蟎為0.2~0.3×0.15~0.2mm.顎體短小,位於前端.螯肢如鉗狀,尖端有小齒,適於齧食宿主皮膚的角質層組織.須肢分三節.無眼和氣門.軀體背面有橫形的波狀橫紋和成列的鱗片狀皮棘,軀體後半部有幾對杆狀剛毛和長鬃.腹面光滑,僅有少數剛毛和4對足.足短粗,分5節,呈圓錐形.前兩對足與後兩對足之間的距離較大,足的基部有角質內突.雌雄蟎前2對足的末端均有具長柄的爪墊,稱吸墊(ambulacra),為感覺靈敏部份;後2對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蟲均為長剛毛,而雄蟲的第4對足末端具吸墊.雌蟎的產卵孔位於後2對足之前的中央,呈橫裂縫狀.雄蟎的外生殖器位於第4對足之間略後處.兩者的肛門都位於軀體後緣正中。

相關習性

生長繁殖

疥蟎生活史分為卵,幼蟲,前若蟲,後若蟲和成蟲五個期.疥蟎寄生在人體皮膚表皮角質層間,齧食角質組織,並以其螯肢和足跗節末端的爪在皮下開鑿一條與體表平行而紆曲的隧道,雌蟲就在此隧道產卵.

卵呈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殼薄,大小約80×180 μm,產出後經3~5天孵化為幼蟲.幼蟲足3對,2對在體前部,1對近體後端.幼蟲仍生活在原隧道中,或另鑿隧道,經3~4天蛻皮為前若蟲.若蟲似成蟲,有足4對,前若蟲生殖器尚未顯現,約經2天後蛻皮成後若蟲.雌性後若蟲產卵孔尚未發育完全,但陰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後若蟲再經3~4天蛻皮而為成蟲.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時8~17天.

疥蟎一般是晚間在人體皮膚表面交配,是在雄性成蟲和雌性後若蟲進行交配.雄蟲大多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後若蟲在交配後20~30分鐘內鑽入宿主皮內,蛻皮為雌蟲,2~3天後即在隧道內產卵.每日可產2~4個卵,一生共可產卵40~50個,雌蟎壽命約5~6周.

生活環境

1.寄生部位 疥蟎常寄生於人體皮膚較柔軟嫩薄之處,常見於指間,腕屈側,肘窩,腋窩前後,腹股溝,外生殖器,乳房下等處;在兒童則全身皮膚均可被侵犯.

2.活動與挖掘隧道 疥蟎寄生在宿主表皮角質層的深處,以角質組織和淋巴液為食,並以螯肢和前跗爪挖掘,逐漸形成一條與皮膚平行的蜿蜒隧道.隧道最長可達10~15mm.以雌蟎所挖的隧道最長,每隔一段距離有小縱向通道通至表皮.雄蟎與後若蟲亦可單獨挖掘,但極短,前若蟲與幼蟲則不能挖掘隧道,只生活在雌蟎所挖的隧道中.雌蟎每天能挖0.5~5mm,一般不深入到角質層的下面.交配受精後的雌蟎,最為活躍,每分鐘可爬行2.5cm,此時也是最易感染新宿主的時期.

3.溫濕度的影響 雌性成蟲離開宿主後的活動,壽命及感染人的能力與所處環境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有關.溫度較低,濕度較大時壽命較長,而高溫低濕則對其生存不利.雌蟎最適擴散的溫度為15~31℃,有效擴散時限為1~6.95天,在此時限內活動正常並具感染能力.

生物危害

體軀不分節,體表具皮紋。足短小而有套疊的哺乳動物皮內寄生蟎。本科蟎類通稱疥蟎。是一類永久性的皮內寄生蟲,可引起頑固的皮膚病疥瘡。寄生於人體的主要是疥蟎屬的疥蟎,世界性分布。除寄生於人體外,還可寄生於哺乳動物,如牛、馬、駱駝、羊、犬和兔等的體上。

體微小。雌蟎大,(300~500)×(250~400)微米;雄蟎小,(200~300)×(150~200)微米,乳黃色,橢圓形,體表有皮紋和錐形皮棘。顎體短小,有1對鉗狀螯肢。

生活史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蟎 4個時期。成蟎在宿主皮內的隧道中產卵,卵3~4天即孵化為幼蟲,幼蟲經3~4天蛻皮為若蟲,再經4~5天若蟲即蛻皮化為成蟎。全部生活史需要10~14天。成蟎常於夜晚在宿主表皮上進行交配,雄蟎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蟎活躍,爬行較快,此時最易感染新宿主。雌蟎找到適當部位即挖掘隧道,鑽入皮膚,2~3天後開始產卵於隧道內。每次可產2~3個,一生可產40~50個。雌蟎一般不離開隧道,卵產完後死於隧道內。雌蟎壽命約6~8周。疥蟎的寄生部位大多在皮膚嫩薄皺褶的地方,如手指縫、手腕屈面、肘窩、腋窩、臍周、生殖器、腹股溝和下肢等。兒童全身均可被寄生。

疥蟎的致病作用是由於挖掘隧道引起皮損所致,而其分泌物、代謝產物以及死蟲體又引起過敏反應,使人發生奇癢。疥蟎夜間大肆活動,常造成失眠而影響健康。在引起皮損的初期,僅限於隧道入口處發生針頭大小的微紅小皰疹,但經患者搔破,可引起血痂和繼發感染。產生膿泡、毛囊炎或癤病,嚴重時可出現局部淋巴結炎,甚至產生蛋白尿或急性腎炎。疥瘡流行廣泛,主要是通過直接傳播,也可通過患者的衣物等間接傳播。此外,動物的疥蟎亦可傳至人體,特別是患疥瘡的家畜與人關係比較大。人體因痂蟎屬的貓痂蟎偶然侵襲也會致病。

防治工作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避免與患者接觸或使用患者的衣物。患者應及時治療,其衣物需經常煮沸或用蒸氣消毒處理。治療常用藥物有硫磺軟膏、苯內酸苄酯擦劑等。對動物患疥也要採取防治措施。

其他資料

疥蟲傳播

疥蟲〔scabietic mite〕侵犯人體皮膚,引起劇癢,造成丘疹〔papule〕、膿皰〔pustule〕、結節〔nodule〕、斑塊〔plaque〕或水皰〔vesicle or bulla〕等皮膚病灶,此皮膚疾病即為人所熟知的疥瘡〔scabies〕。疥瘡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在希臘、埃及、羅馬、中世紀歐洲就有類似的描述;文獻上有詳細記載是在十七世紀左右,由意大利醫師與藥劑師所報告。疥瘡大多為流行性的案例,少數為偶發性的感染,較常發生在較為擁擠的環境〔如∶學校、精神醫療機構、安養院、監獄、軍隊〕、戰爭、饑荒、免疫不全的患者,或部分飼養寵物的飼主身上。冬天較夏天有較多的疥瘡案例發生,主要因為冬天人們彼此有較多較頻繁的接觸。疥瘡到現在還常見的原因在於診斷困難、治療不完全與環境控制措施不適當。

疥蟲的傳播和感染,與衛生狀況有關,經由與患者親密接觸或性行為而感染疥蟲,受感染的衣服和被褥〔fomites〕,也可能傳播疥蟲,但此途徑並不常見。在室溫下,疥蟲離開人體皮膚尚可存活2-4天,在礦物油〔mineral oil〕中可存活7天之久,在50℃的環境中10分鐘即死亡,卵在室溫下約可存活10天。濕度高及低溫之環境,有助於疥蟲之存活。

致病診斷

疥蟎寄生部位的皮損為小丘疹,小皰及隧道,多為對稱分布.疥瘡丘疹淡紅色,針頭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間皮膚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蟲體隱藏,呈針尖大小的灰白小點.劇烈瘙癢是疥瘡最突出的症狀,引起發癢的原因是雌蟎挖掘隧道時的機械性刺激及生活中產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的過敏反應所致.白天瘙癢較輕,夜晚加劇,睡後更甚.可能是由於疥蟎夜間在溫暖的被褥內活動較強或由於晚上齧食更其所致,故可影響睡眠.由於劇癢,搔抓,可引起繼發性感染,發生膿瘡,毛囊炎或癤腫.

根據接觸史及臨床症狀,不難作出診斷.若能找出疥蟎,則可確診.檢出疥蟎的方法過去常用消毒針尖挑破隧道的盡端,取出疥蟎;或用消毒的礦物油滴於皮膚患處,再用刀片輕刮局部,將刮取物鏡檢.最近國內學者採用解剖鏡直接檢查皮損部位,發現有隧道和其盲端的疥蟎輪廓,即用手術刀尖端挑出疥端,即可確診,陽性率可達97.5%.

流行病學

疥瘡分布廣泛,遍及世界各地.疥瘡較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及青年集體中,但亦可發生在其他年齡組.其感染方式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如與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別是在夜間睡眠時,疥蟎在宿主皮膚上爬行和交配,傳播機會更多.疥蟎離開宿主後還可生存3~10天,並仍可產卵和孵化,因此也可通過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襪等間接傳播.公共浴室的休息更衣間是重要的社會傳播場所.許多哺乳動物體上的疥蟎,偶然也可感染人體,但症狀較輕.

疾病預防

預防工作主要是加強衛生宣教,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與患者接觸及使用患者的衣被.發現患者應及時治療,病人的衣服需煮沸或蒸氣消毒處理,或撒上六六六粉劑.

治療疥瘡的常用藥物有:10%硫磺軟膏,10%苯甲酸苄酯搽劑,1%DDT霜劑,1%丙體666霜劑,複方敵百蟲霜劑,10%優力膚霜及伊維菌素等.患者治療前均需用熱水洗淨患部,待干後用藥塗搽,每晚一次,效果較好.治療後觀察1周左右,如無新皮損出現,方能認為痊癒.

疥瘡治療

植物製劑:

天然植物精華瑞香狼毒溶液:含有二萜類、香豆素類、木脂素類及黃酮類化學成分,而二萜及雙黃酮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可用於體表寄生蟲虱子(陰虱、頭虱、體虱)、和疥瘡、疥蟲的滅殺,無副作用,頸部以下全身塗抹薄層瑞香狼毒溶液,24小時後,清洗全身,連續塗抹2-3天,必要時 7-10天後可重複治療,不污染衣服,天然植物製劑可以適用於幼兒和孕婦。

化學製劑:

殺疥劑

〔1〕 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

Benzyl benzoate,為一般醫療人員所俗稱的BB solution〔10% or 25%〕,其成分為秘魯香膏〔balsam of Peru〕,能夠殺死寄生性節肢動物,在開發中國家普遍用來治療疥瘡,對頭虱與陰虱等感染亦具療效,但先進國家,如:美國,較少使用此藥物。Benzyl benzoate具刺激性,應避免接觸臉部、眼睛、黏膜、尿道口或開放性傷口,以免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國外文獻顯示秘魯香膏為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原因的前三名〕。儘量不要使用於兒童或嬰兒,若不得已必須使用時,應將藥品稀釋〔1:1或1:2〕,以減少藥劑的刺激性。若不慎誤服大量藥品,可能會產生中樞神經刺激及痙攣的副作用,甚至死亡。

使用此種藥物有多種方法,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全身沐浴乾淨後,頸部以下全身塗抹薄層藥水,24小時後,清洗全身,連續塗抹2-3天,必要時 7-10天後可重複治療。

〔2〕 Permethrin〔百滅寧

Permethrin是一種合成的除蟲菊殺蟲劑〔synthetic pyrethroid〕〔pyrethrin的衍生物〕,1985年上市〔在美國為ElimiteTM,在英國為LyclearTM〕,在先進國家為治療疥瘡的第一線用藥,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建議5%的permethrin為治療疥蟲感染的首選藥物。此藥劑無臭味,不會沾染衣物,對光和熱都很穩定,單次治療即非常有效,可以殺死疥蟲成蟲和蟲卵。Permethrin不會經皮吸收,在人體的代謝與排泄也很快,對哺乳類動物的毒性很低,對眼睛、皮膚或黏膜的刺激性較輕微,但有時會引起咳嗽的副作用。

Taplin等人研究發現,單次8小時塗抹permethrin治療典型疥瘡,有90%的治癒率,相較於lindane的60%為佳。另外有報告顯示單次的外用permethrin治療,高達97.8%的患者有效。

〔3〕 Sulfur ointment〔硫磺油膏〕2-10%的沉澱硫加在凡士林〔petrolatum〕中,以6%的濃度為最佳,毒性低、安全性很好,可用於幼童與孕婦。但需多次治療,且有異味與沾染衣物的副作用。

〔4〕 Lindane〔六氯苯

Lindane的成分是Gamma-benzene hexachloride 〔γ-BHC〕,藥劑費用不貴,比benzyl benzoate 容易使用,但比permethrin的毒性大,主要為神經毒性〔neurotoxicity〕,會造成皮膚麻木、焦慮、躁動不安、顫抖或癲癇等副作用,意外食入時會造成神經系統受損、甚至死亡。Lindane因有致癌物的疑慮,此藥目前在美國和52個國家是禁用的。

〔5〕 Crotamiton

Crotamiton是一種殺蟲劑,具有殺菌與止癢的作用,可用來治療疥瘡,並防止二次感染的發生,但藥效較差,可以用作治療孩童時的輔助藥劑。

〔6〕 Mesulphen

Mesulphen〔2-7-Dimethylthianthrene〕,為純有機體的硫磺化合物,對於皮膚較不刺激,對於內臟亦無副作用,殺菌力猛烈且易滲透到皮膚。除了殺疥蟲的療效外,還有顯著的止癢與消炎的效果。

〔7〕 Malathion〔馬拉松

0.5% malathion水溶液在文獻顯示可以達到80%的治癒率。

〔8〕 Ivermectin〔艾弗麥克素

口服的ivermectin〔在美國為StromectolTM,在加拿大為Mectizan TM〕,對大部分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絛蟲除外〕、蹣蟲和部分虱子的感染是有療效的。Ivermectin選擇性地與蟲體神經元突觸間的GABA-gated氯離子通道結合,使細胞中的氯離子濃度上升,神經衝動停止,造成蟲體麻痹後死亡。Ivermectin經由肝臟代謝,生物可利用率高,治療劑量為150-200μg/kg〔60kg需9-12mg〕,空腹使用,在4小時後藥物的血清濃度可達尖峰值;因人體的GABA-gated氯離子通道只存在於中樞神經中,但ivermectin無法通過血腦障壁,因此不會影響到人類等哺乳類動物,而只會選擇性地癱瘓無脊椎動物。

單一劑量的ivermectin治癒率可達70%,如果兩周後再接受另一劑量的ivermectin治療,則可達到95%的治癒率。

Ivermectin每年大量使用於非洲和拉丁美洲1600萬感染蟠尾線蟲病〔onchocerciasis〕的患者,臨床經驗已證實在人體的安全性佳。其副作用有頭痛、癢感、關節與肌肉疼痛、發燒、皮疹、淋巴腫大、嗜伊紅球增高等。

殺疥藥物之抗藥性

Lindane,crotamiton,benzyl benzoate都有抗藥性案例的報告,permethrin的抗藥性也有日益增多的情形;ivermectin在人類的抗藥性,只有過兩個案例的報告。

其他藥物

〔1〕 抗組織胺

口服抗組織胺,特別是有鎮靜嗜睡效果的,如: chlorpheniramine maleate,diphenhydramine,cyproheptadine,hydroxyzine等,可減輕患者癢感,減少過度搔抓,以避免「癢-抓-癢」〔Itch-scratch-itch〕的惡性循環進一步惡化,避免皮膚障壁〔skin barrier〕破壞而加重發炎或引起感染。

〔2〕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三環抗憂鬱劑,如doxepin hydrochloride,頻繁使用於皮膚科中有搔癢主訴的患者,它可以同時拮抗H1和H2接受器,與H1的親和力是diphenhydramine的775倍,而其嗜睡的副作用,對於劇癢的患者也極有助益。

〔3〕 鎮定安眠藥物

如: benzodiazepine,可以減少患者因癢造成的焦慮感,減少搔抓。

〔4〕 角質溶解劑

角質溶解劑〔keratolytic〕,如:水楊酸〔salicylic acid〕,可去除老舊角質,讓殺疥藥劑更容易滲透,達到殺死病灶中的蟲體或蟲卵,特別在結痂型的疥瘡患者身上,更應加強角質溶解劑的使用。

〔5〕 外用皮質類固醇

當疥蟲或蟲卵被藥物殺死後,人體先前因免疫反應所形成的皮膚次發性病灶仍然存在,因此癢感可能還會持續,有時候需要在醫師的指示下適度地使用較弱效的外用皮質類固醇藥膏,如:hydrocortisone,betamethasone valerate。

〔6〕 外用calcineurin inhibitor

疥瘡結節〔scabietic nodule〕,是以T細胞為主的假淋巴瘤樣病變〔pseudolymphoma〕,某些結節對於殺疥劑與外用皮質類固醇的治療反應不佳,患者有持續性的劇癢,有文獻顯示外用calcineurin inhibitor〔如: pimecrolimus〕可治療此種結節。

〔7〕 抗生素

疥瘡患者的皮膚因反覆的搔抓,會破壞皮膚障壁,引發次發性細菌感染,嚴重者會造成敗血病。適當使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可控制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減少細菌感染可能的後遺症,如:腎炎與風濕熱。

3. 不同患者族群的治療考量

〔1〕 懷孕與嬰兒的治療

5% permethrin不會經皮吸收,不殘留體內,毒性低與低刺激性的特性,成為治療孕婦與嬰兒疥瘡的首選藥物。在開發中國家,較常使用的是硫磺油膏,質感雖油膩,但刺激性與毒性皆較小。Crotamiton在幼兒與嬰兒的使用也是安全的,但是療效較差。Benzyl benzoate在開發中國家的使用普遍,但對皮膚的高刺激性常造成患者皮膚發紅灼熱,因此當使用於皮膚較敏感或皮膚障壁缺損的患者時,應將藥劑稀釋至約10%的濃度〔25%的benzyl benzoate與水1:1稀釋〕,以減少其副作用。

〔2〕 結痂型疥瘡的治療

以單一劑量ivermectin治療結痂型疥瘡的效果有限,需合併外用殺疥劑使用。

〔3〕 封閉性社群的疥瘡爆發

單一劑量的ivermectin用於流行性疥瘡爆發的治療是方便而有效的,30%的患者在1周後治癒,88%的患者在4周後、95.5%的患者在8周後可治癒。

4. 治療須知

〔1〕 治療前應給予患者與其家屬詳細的口頭和書面衛教,以增加治療的完成度。

〔2〕 患者的家人與親密接觸者即使沒有症狀也要接受治療,以減少潛伏期疥蟲的進一步傳播。

〔3〕 患者在治療後,搔癢症狀會持續數周,可能為皮膚的免疫反應所造成,不一定為治療失敗。

〔4〕 對於結痂型疥瘡患者,務必加強物理性的去除角質,如:沐浴時以毛巾或海棉搓洗患部。

環境應如何消毒與控制?

〔1〕 患者的衣物與被褥,需以50-60℃熱水煮5-10分鐘後再清洗

時機與頻率目前尚無充分資料可供參考,但建議在治療第一天的隔天,即可進行清洗。清洗後可用熨斗或烘衣機增強效果;也可以加強日曬,雖然不易達到殺死蟲體有效的50℃溫度,但是如果時間拉長,仍有部分效果。無法水洗的衣物,可以乾洗處理;部份較大物品,可以密封包裹在不透氣的塑膠袋中兩星期,也可殺死疥蟲。

〔2〕 床板或床邊細縫宜用稀釋的漂白水擦拭或殺蟲劑噴灑

i. 氯系漂白水

弱鹼性的次氯酸鈉〔NaOCl,sodium hypochlorite〕,經過稀釋之後就是漂白水。它可產生含氯自由基〔chlorine radical〕,經由氧化作用破壞細菌的細胞壁,進而殺死細菌,使用後的漂白水會還原成對人體無害的食鹽水。

市售含氯漂白水的有效氯濃度在5%-15%左右,貯藏越久,有效氯濃度會降低;漂白水還含有不純物,如肝毒性較強的四氯化碳三鹵甲烷,此為致癌物,在使用時需小心。

ii. 氧系漂白水

過氧化氫〔雙氧水〕〔H2O2,hydrogen peroxide〕,分解後產生含氧自由基〔oxygen radical〕,可以保護衣物色彩、同時增艷。

氯系漂白水與氧系漂白水的漂白力相當,但氧系漂白水價錢較貴,殺菌濃度無法稀釋太低〔需1:20〕;另外,就環境保護立場而言,氧系漂白水的最終產物為水,不會產生毒性有機氯物質,非常合乎環保需求。

漂白水是一種強氧化劑,在稀釋或使用漂白水時,需配戴橡皮手套。原則上要單獨使用,除加水稀釋外,絕對不可以滲雜肥皂、藥劑、香料等東西,否則可能會產生強烈氧化作用,散發出毒性物質。稀釋後的漂白水,需用布完全浸濕,如果沒有完全浸濕即擦拭,無法達到消毒效果。在疥蟲感染時的環境清潔,建議用氯系漂白水,以自來水稀釋成1:49ˉ1:100左右〔約10cc的漂白水加入1000cc的自來水中〕,擦拭家具、地面及廁所,待30分鐘後,用水沖洗並抹乾;染有嘔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或血液的表面,以用後即棄的毛巾或紙巾浸泡稀釋的家用漂白水抹拭〔此稀釋濃度需較高,應達5%〕,待30分鐘後再用水清洗乾淨。

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遇熱和光會分解,亦容易與其它物質產生化學反應〔與酸類會產生氯氣,與阿摩尼亞反應會產生氯氨〕,不小心濺及眼睛時,應立刻用大量清水沖洗15到20分鐘。

未稀釋的漂白水不要倒入馬桶,以免影響化糞池中細菌的功能。應收存妥當下次再用,如須倒入水溝,應至少稀釋100倍。長期盛裝未稀釋的漂白水,應使用塑膠瓶盛裝,勿使用不透氣之玻璃瓶,以避免累積氣壓而爆炸。

iii 合成除蟲菊精

如1% decamethrin、0.125% cypermethrin〔商品名如:百滅寧,賽滅寧,第滅寧等〕,都可殺死疥蟲。除蟲菊精遇陽光及空氣極易分解,毒性低,副作用主要是刺激與過敏反應,反而是製劑中所含的石油、丙酮、或煤油等有機溶劑,會對人體產生較高的毒性。一般與皮膚接觸用品,儘可能不使用此藥劑,以免藥劑殘留對人體造成傷害。在公共場所的地毯、沙發與椅墊等處,可使用環保署合法登記的環衛用藥,依照指示噴灑。

疥瘡的診斷並不容易,臨床上對於有夜間會加重、難以緩解的劇癢患者,且患者來自擁擠不夠衛生的環境、或有免疫不全的問題等,皆應提高警覺,高度懷疑疥瘡的可能性。目前國內殺疥劑的選擇有限,先進國家較常使用的permethrin和ivermectin在國內都不易取得,大部分醫療院所都只有可使用,benzyl benzoate和lindane因此在治療上需謹慎且小心其可能的副作用,並加強對患者與其家屬或照顧者的衛教,以強化醫囑的遵循性。環境控制需特別強調與說明,運用正確適當的消毒方法,確實消弭疥蟲,杜絕疥蟲的傳播。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