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番薯 - 旋花科番薯屬植物

番薯 - 旋花科番薯屬植物

來自網絡的圖片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別稱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藥、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葉柄長短不一,聚傘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

番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大多數地區普遍栽培。

番薯是一種高產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關係密切。塊根除作主糧外,也是食品加工、澱粉和酒精製造工業的重要原料,根、莖、葉又是優良的飼料。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番薯

拉丁學名; Ipomoea batatas (L.) Lam.

別名; 白薯、紅苕、紅薯、甜薯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管狀花目

科; 旋花科

亞科; 旋花亞科

族; 番薯族

屬; 番薯屬

種; 番薯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L.) Lam.,1791

二名法; Ipomoea batatas

植物學史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在明代時期引入中國,中國引進番薯第一人是陳益,據史料記載,陳益是廣東東莞虎門北柵人,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番薯。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着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陳益在其祖父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成功收穫後,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並將自己的壽穴也選在薯田邊,要與番薯長相廝守。陳益作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為我國開闢糧源,貢獻重大。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饑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着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穫,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

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

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

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1]

參考文獻

  1. 番薯是什麼, 360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