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番茄青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番茄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原圖鏈接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見的維管束系統性病害之一,各地普遍發生,保護地、露地均可發生。南方及多雨年份發生普遍而嚴重。發病嚴重時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導致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番茄青枯病

別 名:細菌性萎蔫病、土傳病害

主要危害作物: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

主要為害部位:根系、莖基部

拉丁學名: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1896) Yabuuchietal.1996

番茄青枯病
原圖鏈接

病原分類:地位雷爾氏菌屬

類 型:茄科雷爾氏菌

發病症狀

受害株苗期危害症狀不明顯,植株開花以後,病株開始表現出危害症狀。葉片色澤變淡,呈萎蔫狀。葉片萎蔫先從上部葉片開始,隨後是下部葉片,最後是中部葉片。發病初始葉片中午萎蔫,傍晚、早上恢復正常,反覆多次,萎蔫加劇,最後枯死,但植株仍為青色。病莖中、下部皮層粗糙,常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病莖維管束變黑褐色,但病株根部正常。橫切病莖後在清水中浸泡或用手擠壓切口,有乳白色粘液溢出(病菌菌膿)。[1]

發病原因

此病由細菌青枯假單胞菌Pseudomanas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生薑等多種作物。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殘體在田間土壤上越冬,無寄主時,病菌可在土中營腐生生活長達14個月,成為該病主要初侵染源。該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及農具傳播,病薯塊及帶菌肥料也可帶菌。病菌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在植株體內的維管束組織中擴展,造成導管堵塞及細胞中毒。

病菌喜高溫、高濕、偏酸性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30~37℃,最適PH值為6.6。土壤含水量超過25%時,植株生長不良,久雨或大雨後轉晴發病重。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結果中後期。

常年連作、排水不暢、通風不良、土壤偏酸、鈣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間濕度大的田塊發病較重。年度間梅雨多雨、夏秋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重。[2]

分布為害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的一種重要病害。青枯病發病急,蔓延快,發生嚴重時會造成植株成片死亡,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病原

病原為青枯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屬。

發病規律

病菌喜高溫、高濕、偏酸性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30~37℃,最適PH值為6.6。土壤含水量超過25%時,植株生長不良,久雨或大雨後轉晴發病重。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結果中後期。常年連作、排水不暢、通風不良、土壤偏酸、鈣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間濕度大的田塊發病較重。年度間梅雨多雨、夏秋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重。

防治措施

(1)番茄與禾本科、十字花科、百合科以及瓜類作物進行2~3年以上輪作,是與水稻等作物進行水早輪作效果為理想。不能與茄子、辣椒、馬鈴薯、花生以及豆科作物在同一塊地上連作。

(2)每商大田可用150~200kg生石灰進行撒施,惡化病菌生存環境。

(3)推廣高畦種植,開好三溝,做到廂溝、葉溝和圍溝相通,排灌方便,多施腐熟有機肥,做到氮、磷、鉀配合使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青枯立克150-250倍+大蒜油1000倍液,或20%噻菌茂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20%喹菌銅1200倍液·或20%噻森銅懸浮劑4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或68%農用硫酸鏈黴素1500倍液,首次用藥應在發病前10天。此外,每畝還可試用青枯潰瘍靈2包(80g/包,50%可濕性粉劑),或敵磺鈉5包(350g/包,50%可濕性粉劑),或農用鏈黴素30包(15g/包,72%可溶性粉劑),或食用鹽6(500g/包),對水500~600kg灌根,1~2天即可,6~7天1次,連灌2~3次。[3]


相關視頻

番茄青枯病防治用藥實地拍攝


番茄青枯病小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