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留智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留智鎮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地處景縣南部,東隔南運河與山東省德州市相望,南與德州市區毗連,西南與故城縣夏莊鎮為鄰,西連王瞳鎮,北接北留智鎮,區域面積82.5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39914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為景縣二區。1961年,析出,成立留智廟公社。1984年,改為留智廟鄉。1996年,八里莊鄉併入。2002年,留智廟鄉改為鎮。截至2020年6月,留智廟鎮下轄46個行政村。

2018年,留智廟鎮有工業企業41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9個。[1]

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為景縣二區。

1961年,析出,成立留智廟公社。

1984年,改為留智廟鄉。

1996年,八里莊鄉併入。

2002年,留智廟鄉改為鎮。

區劃

2011年末,留智廟鎮轄留智廟南街、留智廟北街、留智廟西街、留智廟東街、牛莊、押莊、王園子、義和莊、北吳莊、南留智、王老莊、西王家、東王家、范莊、前棗林、後棗林、南馬莊、南梁莊、白草窪、甘官屯、於莊、西營、東營、八里屯、八里莊東、八里莊西、陳莊、南武莊、小洋東、小洋西、大洋、南萬莊、西高海、胡高海、北高海、南高海、閣上、南朱莊、馬營、南蘇莊、鄭莊、南大屯、南賈莊、宋道口、李門樓、葉園46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留智廟鎮下轄4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留智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留智廟鎮地處景縣南部,東隔南運河與山東省德州市相望,南與德州市區毗連,西南與故城縣夏莊鎮為鄰,西連王瞳鎮,北接北留智鎮, 區域面積82.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留智廟鎮境內最高點位於南萬莊,海拔24.9米;最低點位於牛莊,海拔22.6米。

水文

留智廟鎮境內河道屬黑龍港流域,流域面積83平方千米。境內主要河道有南運河、躍進渠、惠民渠等,河流總長度17千米,河網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500萬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南運河,境內長19千米。

人口

2011年末,留智廟鎮轄區總人口37893人。另有流動人口4247人。總人口中,男性19029人,占50.22%;女性18864人,占49.78%;14歲以下6909人,占18.23%;15~64歲27615人,占72.88%;65歲以上3369人,占8.8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7583人,占99.18%;回族310人,占0.82%;2011年,人口出生率14.58‰,人口死亡率7.97‰,人口自然增長率6.61‰。

2017年,留智廟鎮常住人口40857人。

截至2018年,留智廟鎮戶籍人口39914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留智廟鎮財政總收入946.39萬元,比上年增長4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54萬元,增值稅369萬元,企業所得稅10萬元,個人所得稅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27%、24%、11%。人均財政收入250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22萬元,比上年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6910元。

農業

留智廟鎮有農業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1.9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2.86億元,比上年增長29%,農業增加值2.1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4%。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8萬噸,人均1003千克,其中小麥1.9萬噸,玉米1.8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萬畝,產量4.2萬噸,主要品種有芹菜、油麥、生菜、韭菜、小蔥、茴蒿、茴香等,其中芹菜0.6萬噸,油麥0.5萬噸。

留智廟鎮畜牧業以飼養肉蛋雞、豬為主。2011年,肉蛋雞飼養量220萬羽,年末存欄140萬羽;生豬飼養量0.8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畜牧業總產值1.01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6%。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0.83萬畝,其中防護林780畝,經濟林48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萬株,林木覆蓋率18%,活立木蓄積量0.03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08萬畝,產量982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桃,其中蘋果產量747噸。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150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芹菜、小蔥、茴香及肉蛋雞。

工業

留智廟鎮工業初步形成了礦山機械、橡塑製品、鐵塔鋼構、商貿物流四大主導產業。2011年,工業總產值10.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工業增加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17%。有工業企業36家,職工1024人。

2018年,留智廟鎮有工業企業41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

商業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商業網點748個,職工2413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億元,比上年增長16%;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億元,比上年增長12%。

2018年,留智廟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9個。

金融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農村信用社1家金融機構開設分社;各類存款餘額1.74億元,比上年增長16.78%;人均儲蓄10.46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812萬元,比上年減少7.03%。[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610人,專任教師19人;小學8所,在校生1969人,專任教師17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7%;初中2所,在校生312人,專任教師8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8%。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6所。主要學校有留智廟鎮中學、八里莊中學、留智廟鎮完小、前棗林小學、萬莊小學和白草窪小學等,其中留智廟鎮中學建於1987年,占地40畝,建築面積4606平方米。現有教職工53人,在校生329人;學校配有多媒體教室、信息技術室、語音室、電子備課室、理化生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美術室等。

2011年,留智廟鎮有教育經費814萬元,其中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810萬元,比上年增長2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8%,比上年增長11%。

科技事業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02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56人,經營管理人才75人,技能人才765人,農村實用人才930人。各類科技人才37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46個;各類圖書室52個,藏書5.2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到170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78%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2%。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廣播喇叭46隻,入戶率100%,通響率100%,廣播綜合覆蓋率100%;現有線電視用戶2000戶,入戶率21%,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7個,其中門診部(所)46個;病床19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張,固定資產總值8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7名,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1萬人次,出院病人380人次。

2011年,留智廟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3648人,參合率95.8%,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留智廟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9戶,人數103人,支出12.3萬元,比上年增長9.6%,月人均100元,比上年增長7.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10戶,人數532人,支出48萬元,比上年增長25%,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3人,支出9.3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7人,支出18.3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2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人次,共支出4.7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村臨時救濟35人次,支出0.5萬元,比上年增長0.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4萬人,參保率95.8%。[5]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留智廟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84千米,投遞點52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865份、期刊0.1萬冊,業務收入20萬元。有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6個;固定電話用戶4121戶,電話用戶普及率47%;移動電話用戶2.3萬戶,寬帶接入用戶3985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40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留智廟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深水井3眼及成套淨化設備,年供水6萬立方米,鋪設排水管道5千米。

供電

2011年末,留智廟鎮鎮區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電器10台。年售電量完成30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供電可靠率99.9%。

園林綠化

2011年末,留智廟鎮鎮區有花壇5個,綠化面積240平方米;綠化帶7個,綠化面積0.3公頃;綠化覆蓋率26%,人均綠地0.73平方米。

交通運輸

2011年,留智廟鎮客運總量0.6萬人次,貨運總量2萬噸。境內有衡德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8.3千米,雙向6車道,有景州(留智廟)1個岀口,通往衡水和德州。衡德公路、富德公路過境,其中富德路境內長10.2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富鎮鎮和德州。有縣鄉(鎮)級公路5條,總長21.5千米。

2011年末,留智廟鎮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4條,運營總里程1000千米,年客運量0.46萬人次;出租車42輛,年客運量1.2萬人次。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地位於留智廟而得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