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現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界面現象又名表面現象,界面和表面不嚴格時可以混用,是指發生在相界面上的各種物理、化學過程而引起的現象。它既涉及界面區內物質的化學組成、物理結構和電子狀態,又與界面兩邊的主體相物質的性質有關。[1]
界面現象是研究各種不同界面的性質,隨着分散度的增加,體系的比表面也相應增大,膠體的各種性質與比表面密切相關,所以對界面現象的研究就成為膠體化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概念表述
人們最初認識到界面現象是從液體表面和固體表面開始的,如毛細現象就是由液體表面性質引起的,而吸附現象則與固體表面有關,按氣、液、固三相進行排列組合一共有如下五種界面:氣—液、液—液、氣—固、液—固和固—固。其中氣—液和氣—固界面又分別稱為液體表面和固體表面。人類所處的自然界中,氣、液、固三態構成了物質世界的大部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中,隨處可見界面的存在,界面現象也隨處可見。例如,大自然中,早晚所見到的曙光和晚霞、雨後的彩虹和光環等;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用的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過程就是一種典型的界面現象,有時我們還會碰到水溫低於冰點而不結冰的過冷現象、高於沸點而不沸騰的過熱現象;而在工業生產中,也常碰到廢氣的吸收,結晶製糖、製鹽,紡織印染等許多過程,就是藉助界面所具有的獨特性質而得以進行的。由於這些現象均與界面性質有關,一般又總稱為界面現象。[2]
參考文獻
- ↑ 界面現象並不難懂_科學搜狐網
- ↑ 界面現象 學術資訊科技工作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