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界址鎮,隸屬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位於南雄市東部。東、北與江西省信豐縣九渡、萬隆鄉交界,南鄰坪田鎮,西鄰烏逕鎮。

行政區域面積56.3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界址鎮戶籍人口15799人,截至2020年6月,界址鎮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

2018年末,界址鎮工業企業有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9家。 [1]

中文名: 界址鎮

外文名: Jiezhi town

別 名: 界至

行政區劃代碼: 440282103000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

地理位置: 南雄市東部

面 積: 56.39 km²(2018年)

下轄地區: 1個社區、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界址社區

電話區號: 0751

郵政區碼: 51243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粵F

人 口: 15799人(2018年末戶籍人口)

目錄

歷史沿革

明、清代該鎮屬通仙鄉崇仁都。

清咸豐四年(1854年),廢都為約。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約建鄉,屬第六區崇化鄉、大坊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第二區崇大鄉。

1949年,屬第三區崇大鄉。

1950年,建立界址鄉,屬第三區(烏逕)。

1958年,屬烏逕人民公社。

1962年,設立界址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區。

1986年冬,改為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界址鎮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界址鎮中心位置北緯25°14′59″,東經114°43′15″,在南雄市東部。東、北與江西省信豐縣九渡、萬隆鄉交界,南鄰坪田鎮,西鄰烏逕鎮。

行政區域面積56.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界址鎮地處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界線上。境內屬半山區、半丘陵地,既無高山,也沒有寬闊的田洞。

地質

界址鎮地質屬燕山期花崗岩體及寒武紀、震旦紀變質岩體。

土壤

界址鎮主要土壤類型是花崗岩風化發育而成的黃壤和紅壤以及沙壤。

氣候

界址鎮年均氣溫16.5℃,冬季有霜雪。全年無霜期293天。年均降雨量1128毫米。

自然資源

界址鎮山林面積4115.4公頃,森林覆蓋率65.9%。礦藏有錳、鐵、鈾、金等,均未開採。

主要樹種有松、杉、樟、荷、楓樹。野生動物有黃猄、野兔、雉雞、鷓鴣、貓頭鷹等。境內有縣屬孔江水庫以及其他可開發利用的山塘水庫水面433. 3公頃。

人口

截至2018年末,界址鎮戶籍人口15799人。

經濟

1992年,界址鎮工農業總產值2117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81萬元,占總產值的18%;農業產值1736萬元,占總產值的82%。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81家,其中集體12家、個體203家。主要企業有建材、建築、電力、食品加工ㄏ、紅磚廠、木器加工廠、五金修理、家具製造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盛產水稻、黃煙、花生、大豆、番薯等,1992年水稻產量5503噸、黃煙542噸、花生330噸、大豆125噸、番薯100噸。畜牧業以飼養活豬為主,1992年活豬飼養量1.65萬頭,出欄量1.1萬頭。有農貿市場2個,面積1800平方米。

2004年水稻播種面積986.67公頃,總產6984噸,花生播種面積253.33公頃,總產813噸;蔬菜以蕎頭和指天椒(俗稱「霸王辣」)為主,種植面積達200多公頃,年產蕎頭400噸,辣椒150噸以上。2004年生豬飼養量12170頭,出欄量6770頭。耕牛存欄量2230頭。三鳥出欄量75834隻。水產品總產量604噸。2004年全鎮財政總收入139.2萬元,總支出138.7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950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00萬元。

2018年末,界址鎮工業企業有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9家。

交通運輸

界址鎮交通運輸主要為汽車交通,西經省道342線至南雄市區54公里,至韶關157公里,東至江西信豐連接105國道和京九鐵路。有鄉村公路4條,總長16.5公里,8個村委會均可通汽車。

界址鎮有省道1950線穿境而過,西經烏逕、黃坑、湖口、南雄縣城直達韶關市,東至江西省信豐連接105國道和正在興建的京九鐵路。往返於韶關至信豐的客運班車每日3班次,至贛州市的客運班車每日4班次。往南有通往新龍、坪田、南畝的縣公路。有鄉村公路4條,總長16.5公里,各管理區均通汽車。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04年,界址鎮固定電話裝機數量1030部,移動電話擁有量700部。

教育事業

1992年,界址鎮有中學1所、完全小學8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22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3%。還辦有黨校1所、成人中心校1所。

2004年,界址鎮有中學1所,完全小學7所,教師110人,在校學生22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3%。

文化事業

1992年,界址鎮有文化娛樂場所4個。群眾文化生活有美術、書畫、攝影、球類、棋類、八音鑼鼓、舞龍、舞獅、香火龍、燈謎等。

醫療衛生

2004年,界址鎮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1所、鄉村衛生站9所。

社會保障

2004年,界址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578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80人。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界址鎮政府駐地界址圩,原名界至,因位於廣東省南雄縣與江西省信豐縣交界而得名。

文物古蹟

恐龍蛋化石1993年7月,在界址墟個體戶葉常透家商店後面紅沙嶺土層里挖掘一窩青灰色呈橢圓形的恐龍蛋化石,共有8個,每個直徑約8釐米、厚5釐米,圍狀分布。經文物考古學家鑑定,屬67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現藏於南雄縣博物館。

風景名勝

趙坑董氏宗祠

趙坑村位於南雄市東北陲近40千米界址鎮,北臨趙屋,南毗洋街,東鄰趙坑學校,西枕掛尾嶺,視野坦蕩,風清氣純,翠色恬淡。坐西北朝東南的董氏宗祠,前俯視寬闊的二眼「日」字形風水塘,紅砂岩築5級台階,磚砌高6米,寬4米,深1米,三級的牌坊式牙磚疊重檐門樓,紅砂岩門檻、門墩、門框,鴻門梁鑲紅花塾梁板,兩端龍頭,額鑲紅砂岩「董氏宗祠」匾(側雕蟾蜍戲錢)。背鴻門梁鑲紅花塾梁板,兩端龍頭,額鑲紅砂岩「江都世家」匾(側雕仙境)。西南隅青磚築照壁,額刻「保世生輝」,頂泥塑回紋、仙境圖案。兩側青磚砌羅馬柱式拱門通左右。內分二級,兩側紅砂岩築5級台階供上下。神龕供「宋將軍董雙保公遺像」「宋將軍董雙生公遺像」,懸「壽比南山」匾、「德星協吉」匾。

董氏宗祠西側有座比宗祠略矮小的門樓。宗祠西北隅有扇青磚砌門,正額書「蘭桂繕芳」;牌坊式照壁額書「積德流芳」(周雕蜂窩紋、仙境、上朝等圖形)。內木隔牆頂雕花瓶、吉星、曲紋。紅砂岩撐柱配楹聯:「忠孝傳家繩祖武,詩書繼世紹孫謀。」「世澤相承說禮敦詩百代報功崇俎豆,家聲丕振入孝出弟千年啟後衍簪纓。」村東南隅仍存一眼紅砂岩甃沿,與村同歲,被桶耳(兩端提水突出裝配物)鋸鑿得縱溝赫赫的井;東南方田野橫亘一座紅砂岩橋;一眼紅砂岩圓形方孔錢窗,一塊「泰山石敢當」等。

地方特產

辣椒

界址鎮全鎮種植辣椒,有大椒、長椒、霸王椒3種。1997年,界址鎮3種辣椒年總產量150噸以上,其中長椒占總產量的75%,遠銷省內外。

蕎頭

蕎頭以個大而白嫩著名,1997年總產量400噸以上,產品遠銷廣州、潮州、汕頭。

視頻

紅軍長征入粵第一戰在廣東省南雄界址鎮和烏逕鎮新田村打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