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電負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電負性

電負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的標度。元素的電負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強。又稱為相對電負性,簡稱電負性,也叫電負度。電負性綜合考慮了電離能和電子親合能,首先由萊納斯·卡爾·鮑林於1932年引入電負性的概念,用來表示兩個不同原子間形成化學鍵時吸引電子能力的相對強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電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臘字母χ為電負性的符號。

簡介

鮑林給電負性下的定義為「電負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能力的標度」。元素電負性數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強;反之,電負性數值越小,相應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氣體原子除外)。一個物理概念,確立概念和建立標度常常是兩回事。同一個物理量,標度不同,數值不同。電負性可以通過多種實驗的和理論的方法來建立標度。電負性可以理解為元素的非金屬性,但二者不完全等價。電負性強調共用電子對偏移方向,而非金屬性側重於電子的得失。

評價

(1)判斷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一般認為,電負性大於1.8的是非金屬元素,小於1.8的是金屬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屬性又有非金屬性。(2)判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正負。電負性數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電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價為正值;電負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強,元素的化合價為負值。(3)判斷分子的極性和鍵型。電負性相同的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時,形成非極性共價鍵,其分子都是非極性分子;通常認為,電負性差值小於1.7的兩種元素的原子之間形成極性共價鍵,相應的化合物是共價化合物;電負性差值大於1.7的兩種元素化合時,形成離子鍵,相應的化合物為離子化合物。[1]

參考文獻

  1. 電負性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