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電影往事(龔廣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電影往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電影往事》中國當代作家龔廣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電影往事

癸卯仲春,家住郊區的老友喜得龍鳳孫兒孫女,本想隆重慶賀一番,怎奈新冠疫情陰影夢魘,一切從儉,酒店應酬全免。但搞了一個野外露天電影晚會,真是令人拍案稱奇。

太陽剛剛從紫山南麓隱去,落日的餘輝還沒散盡,十幾輛轎車不約而同,迤邐停在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山腳小村村旁。村子依山傍水,林木參天,綠竹青翠,蓊鬱蔥蘢,生機盎然。竹園中一串串彩燈相映生輝,林木間一個個氣球五顏六色。

小溪半繞的草地上搭撐着一塊巨大的白色幕布,對面一台嶄新的電影放映機已調試完畢。草地中間擺放着幾十把藤椅圓桌,桌子上放滿了香煙、啤酒、紅酒、水果,糕點。

樂聲起,燈火明,主、賓發表了熱情漾溢的恭賀致辭,一派歡天喜地祝福聲中拉開了小小電影晚會的帷幕。

幾十年已經沒有野外觀看電影了, 電影晚會慶賀喜添「龍」「鳳」,讓人耳目一新。

晚會兩部電影,一部是《建黨偉業》,一部是《建國大業》。據說,為選擇電影片子,老友用心良苦,頗費周折。他政壇半輩子摸爬滾打,思想覺悟由此可見一斑。

晚會場景原始的淳樸,《建黨偉業》磅礴的吶喊,《建國大業》隆隆的炮聲,令大家完全陶醉在前所未有的激情之中。瞬間,兒時的記憶隨着影幕畫面的變化,也一幕幕浮現在腦海之中。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也是自己的兒童時代,在那個年代裡,看電影是農村人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村里放部電影,比現在的春節還要熱鬧。

老家是大隊部駐地。一個大隊,轄十幾個自然村莊,幾十個生產小隊。近水樓台先得月,縣電影隊放映電影,總是在大隊部駐地,那是當時不成文的規距。

當年,放電影是一項政治任務,農閒時大約兩月一次,農忙時三月一次,沒有固定的日期。一旦定下放映日子,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整個大隊乃至周邊大隊都會沸騰起來,人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甚至會邀請外公外婆,七大妗子八大姨前來觀看。

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一年之中,除了春節三天社戲,放電影就是全民同樂的一件天大喜事。

放映當天,農田耕作的人們會早出工,中間不休息,加快農活生產進度,爭取下午早收工,早晚飯,早點看上電影。孩子們,下午課,身在教室心在外,支起耳朵聽鐘聲,最後一節下課鐘聲一響,箭一般的往家跑,搬凳子,拎椅子,早早搶占看電影的最佳位置,有的乾脆不回家,直接搬幾塊石頭,放幾塊坷垃,用粉筆在地上畫個圈,寫上趙、錢、孫、李,就算為一家占領了觀看位置。

夕陽西下,日薄伏牛大山,村東塔子山的月亮剛剛升起,周邊村莊的道路上都是急匆匆看電影的趕路人,人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都想早點趕到電影場地,選擇一個較好的觀看位置。

電影放映之前,古老的射圃場場地早已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來得早的,坐在前邊,來得晚的站在後邊,麥秸垛上,沫子堆上,半截牆上,老槐杈上,都被搶占一空。跚跚來遲者,只好或坐或站在影幕的後面觀看,但影像是左右顛倒的,幕字是反着的,即使這樣,絲毫影響不了大家觀看的亢奮激情。

電影正式放映前,縣、人民公社駐村幹部,大隊幹部要例行講話,大多是「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防火、防盜、防病害之類。在人們翹首以待中,電影正式放映,但大片之前,必須外加十分鐘《新聞簡報》。就像現在電視中的《新聞聯播》一樣,成年人很愛看,通過《新聞簡報》,能夠了解國家動態,政治新貌,小孩們急不可耐看大片,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但還是會目不轉睛盯着銀幕,生怕漏掉什麼。

當年,除了有限的國產影片以外,朝鮮、越南、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影片較多,美帝、蘇修的影片極少。朝鮮影片哭笑多,越南抗美,南斯拉夫抗德影片飛機大炮多,羅馬尼亞影片愛情故事多,阿爾巴尼亞影片插敘、倒敘鏡頭多。因此,有心人總結了電影順口溜: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南斯拉夫的飛機大炮,羅馬尼亞的摟摟抱抱,阿爾巴尼的莫名其妙,中國的《新聞簡報》。

那個年代看電影,看一場是不過癮的,小孩們跟着成年人,能連續跑附近幾個大隊攆着看,一個片子看多少遍也不嫌煩,直看得能把《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等影片插曲唱得惟妙惟肖,甚至能把台詞倒背如流。

看電影,歡天喜地時候多,也有不順心的時刻,那時農村沒有通電,放映靠一部小小的發電機工作供電,有時電影故事正高潮疊起,發電機突然熄火了,人們就會發出陣陣的唏噓聲。放映員趕緊修理,常常是急得滿頭大汗。一些觀眾則趁着停電,到場外伸伸腿,彎彎腰,抖抖筋骨,吸袋煙。好事的小夥伴們,則是拿着手電筒,照照天,耀耀地,攆着夥伴做遊戲,稚嫩的打鬧聲,嘻笑聲蕩漾在歡樂的夜幕上空。

電影,讓老家祖祖輩輩面對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有了忙裡偷閒,長期欠缺精神文化的愉悅;有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雞毛蒜皮之外的趣味絮叨;有了透過邊遠閉塞鄉村,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斑瀾多彩。電影,給人們以善惡之分;電影,給人們以矛盾調和;電影,給人們以科學進步;電影,潛移默化地影響着老家人的傳統生活。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夜之間,電視走進千家萬戶。人們閒暇之餘,打開電視,新聞聯播,文化博覽,藝術人生,故事片,連續劇,各種節目應有盡有,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傳統電影的放映,被新的一種文化生活宣傳工具——電視機所代替。

歲月變遷,日新月異。信息時代的今天,觀看高端電影亦是家常便飯之事,豪華電影院裡,有寬銀幕電影,超大屏幕電影,三D電影,足不出戶,也有家庭電影,電腦上,手機上,動動手指,隨時都能看上最新精彩電影。電影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史無前例的。過去那種嚴寒酷暑,風裡來,雨里去的露天電影時代一去再也不復返了。

文化生活貧瘠的時代,有一種或深或淺的電影情結,那是一代人或幾代人的難忘印記,因為在那個最單純的年代,最單純年齡,最快樂的時光,和一群最可愛的夥伴,一群最熟織的老鄉,一家最溫馨的親人,一起經歷,一起渡過,留下最美好的回憶,最終凝成一種割捨不斷鄉愁。

電影往事,永遠的美好記憶[1]

作者簡介

龔廣濤,河南南陽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