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馬甲竹

甲竹(學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是禾本科、簕竹屬灌木或喬木狀竹類植物,竿直立或近直立,通常高可達12米,頂端稍彎曲;深綠色,貼生有排列為條紋狀的褐色柔毛,毛脫落後竿表面無凹痕;節稍隆起,竿環平坦;籜環凸起,竿每節分數枝,籜鞘厚革質,籜耳呈狹長圓形,質硬而曲折,基部粗糙;籜片外翻,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背面無毛,腹面被短刺毛。葉鞘背面通常無毛,具突起的縱肋紋;葉耳小,質脆而早落,鞘口繸毛密集,纖細,勁直;葉舌短,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兩表面均無毛。花枝無葉。假小穗披針形,寬卵形,外稃寬披針形,背面及邊緣無毛;內稃與外稃通常近等長,背面無毛,花葯線形,花柱極短,羽毛狀。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和海南。越南也有分布。適生肥沃、石礫少、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地形平坦的土地。

甲竹的篾性堅韌,所編織的竹器經久耐用。

  • 中文名甲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 科竹亞科
  • 族簕竹族
  • 屬簕竹屬
  • 亞 屬單竹亞屬種甲竹
  • 命名者及年代Kuntze,1891
  • 中文學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

形態特徵

竿高8-10米,直徑5-7厘米,尾梢略彎拱,下部挺直,節間長40-46厘米,幼時被白蠟粉,竿壁較厚;節處不隆起,基部數節於籜環之上方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並生有氣根;分枝常自竿基第一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顯著較粗長,竿下部分枝向下彎拱,竿中部分枝則近水平伸展;籜鞘早落;厚革質,背面於幼時被白蠟粉,並密生脫落性暗褐色貼生刺毛,先端呈不對稱的寬三角形拱凸,但其頂部則圓拱,邊緣被極短的纖毛;籜耳顯著不相等,波狀強皺褶,邊緣具彎曲繸毛,大耳明顯向下傾斜,其下斜程度可達籜鞘全長的1/3,長腎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4.5-5厘米,寬約1.5厘米;籜舌高1.5-2毫米,全緣,無毛或被極短的纖毛;籜片直立,近於對稱的寬卵形,背面無毛,腹面被糙硬毛或粗糙,先端急尖而具硬尖頭,基部約作心形或圓形收窄後向兩側外展而與籜耳相連,此相連部分為1-1.3厘米,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5/8,近基部的邊緣呈波狀,並被短纖毛。葉鞘無毛,縱肋明顯,背部具有脊;葉耳常不發達或無,鞘口繸毛每邊僅1-2條或不存在;葉舌近截形,高1毫米,邊緣微齒裂;葉片寬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1.5-2.5厘米,上表面無毛或有時近基部被短硬毛,下表面淡綠色而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扭曲的粗糙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葉柄近無毛,長約2毫米。假小穗單生或以2-5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7.5厘米,寬約5毫米,含小花4-6朵,頂端有1或2朵不孕小花;小穗軸節間呈棒狀,近內稃一面扁平,具條紋,頂端邊緣被纖毛;穎1或2片,多脈,先端急尖;外稃卵形至長圓形,長1.2-2.5厘米,寬7.5毫米,無毛,亦具多脈,先端急尖或漸尖而具細短尖頭,有時邊緣稍被纖毛;內稃稍短於其外稃,具2脊,脊上被纖毛,頂端具畫筆狀毛,脊間5-7脈;鱗被3,長約3.8毫米,前方2片基部增厚,具5脈,邊緣被長纖毛,後方一片的基部不增厚;花葯紫紅色,長7.5-10毫米,先端鈍或微凹缺;子房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頂部增厚而被長硬毛,花柱極短而被長硬毛,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圓形,長7.5毫米,腹面具縱溝槽狀種臍,頂端被長硬毛。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曠地、溪河邊或村落附近。

分布範圍

產於廣東、廣西、西藏南部

主要價值

該種竹竿堅實而挺直,可作建築用材。[1]

參考資料

  1. 馬甲竹,《中國植物志》第9(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