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物地層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物地層學

生物地層學是主要研究生物化石的時空分布、地層形成發育規律和確定地層相對時代的學科。地層學的一個分支。生物地層學這一術語是比利時學者L.A.M.J.多洛於1904年首次提出的,意指應用古生物學方法研究的地層學。

簡介

根據地層中產生的化石進行分帶、編年和對比等研究的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作為其基礎的古生物學,稱為地層古生物學,亦稱為化石層位學。這一學科由L.Dollo(1904)提倡的,但作為先驅設想的人是威廉·史密斯(1816-19)。 史密斯在1816年發表的名著《用生物化石鑑別的地層》中,首次提出生物順序發生的概念,既在整個地質時期內各種生物一個接着另一個按先後順序出現。並指出,相同的層總是發現有相同的疊覆次序,並且包含相同的特有化石。這就是說化石順序律與地層層序律是一致的。生物順序發生是生物進化結果。生物從低級至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不完善至完善的過程是一個前進性的發展。1893年多洛把生物前進性的發展稱之為進化不可逆法則。因此,化石為鑑別地層相對時代的最好工具。生物化石在不同的地質年代中顯示着各不相同的特定面貌,而在同一地質年代的化石卻有着大致相同的面貌。這一種生物階段性的發展與地質歷史的階段性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就有可能用生物發展面貌命名大的地質年代,如古生代與中生代和新生代等。物種是形態穩定的生物分類單位,而化石種是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基礎材料。在利用化石種作地層對比時,含有相同化石種的地層被認為是同期的地層。但一個化石種的持續期估計在50萬年到200萬年之間,且不同化石種的時間延限不同,所以,以化石為基礎的「地質同時」,不是一個精確的時間值。因此,生物地層學的地質同時性必須與通常的時間概念相區別

評價

進化速率是地層對比中衡量化石價值的主要標誌。對進化速度快,如筆石、菊石、蜓等類別的屬種的時限只占「階」的一部分,結構特徵更替迅速,可較精確地代表一定層位相對時代,利用這一種化石作地層對比的標準性較高;進化緩慢的屬,比如舌形貝 (從奧陶紀延續到現代)等保守類型,用地層對比的標準性就低。新化石類型的出現與舊類型的絕滅都是地層劃分的重要依據,可是當新類型的出現與舊類型的孑遺分子混雜在一起,在地層劃分中有爭議時,大多優先考慮新類型,是因為新類型的大量出現預示新階段的開始地層中所保存的生物化石及其所代表的自然環境稱之為生物相。生物相和岩相結合是恢復古環境的主要手段。只適應特定環境的生物稱之為狹生性生物,比如珊瑚礁主要適應熱帶或亞熱帶環境適宜的海區,底棲的三葉蟲等常限淺海環境等。有重要指相意義的生物化石稱之為指相化石。[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