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哲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態哲學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生態哲學就是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普遍規律的科學。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進行的社會哲學研究的綜合。
原理介紹
生態哲學就是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普遍規律的科學。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進行的社會哲學研究的綜合。起初,生態哲學以「新唯靈論」為理論根據,它宣揚人和宇宙的精神統一性,確認自然界的和諧性和完整性。人的道德問題在生態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哲學」也對生態哲學有很大的影響。生態哲學的擁護者反對不加節制的工業發展、技術統治的理性主義、大都市主義,還形成一個政治團體「綠黨」。
詳細內容
現今的生態哲學已從一種狹隘的唯心主義哲學演變成一種新的哲學範式,是生態學世界觀,它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哲學基本問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類目標,因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哲學基礎。
生態哲學對人們思維方式轉變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明確提出並引起人們普遍重視的一個綜合性、全球性的問題。它首先似乎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嚴重的生態被破壞、環境被污染以及能源減少、資源匱乏等危機而提出來的對策,但實際上已涉及到人類文化、人文價值等深層問題。很明顯,這些危機的出現,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哲學上說,則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運用哲學思維必然引起人們思考生態問題方式的轉變。
對傳統發展觀起支配作用的哲學觀點
那麼,對傳統發展觀起支配作用的哲學觀點是什麼呢?海德格爾和金岳霖這兩位大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中心論是傳統發展觀的哲學根源和致命點。他們都看到了技術的消極方面,看到了無限制的技術化的災難性後果是人的存在的喪失,是人的全面的異化。長期以來,人們的思想一直活動在人類中心論的框架內,活動在主客兩極化的框架內。由此,人類把自己看成了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把世界看成對象,把自然中的天地萬物看成技術生產的原材料,人可以任意地向大自然索取。我國從荀子以來「人定勝天」的觀念一直很有影響,以至不久前還把「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當作豪邁的氣魄加以肯定。人類對自然的干預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喝令三山五嶽,我來了」,感覺上成了自然的「主人」。這種發展觀無形中便把自然放到了人類自己的對立面上,心中想的就要制服它,戰勝它。這種發展觀造成取予不均,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和掠奪多於對自然的反哺和回饋,這種發展觀無形中會造成人類延續中的代際間的不公平,正如有人所說的「我們不是繼承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如果將自然比喻成銀行,那麼人類的所作所為事實上是在透支,所謂「吃祖宗飯,斷子孫糧」,結果就出現了「生態赤字」,出現了生態失衡。這種有悖道德的發展觀無形中即造成了代與代之間的不公平,也造成了同代人之間的不平衡。
生態建設目標的制定和實現
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旨在追求生態的持續性,而生態的持續性又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這就決定了生態建設主體思維的確定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框架之內,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應有規律。以此為前提決定了生態建設戰略的制定和實現,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觀,變革傳統的思維定勢,按新的思維方式行事,着力實現五個轉變。
跳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種草種樹所產生的失誤去認識生態建設。七八十年代的生態環境脆弱區由於人們對生態建設的規律認識不足,加之吃飯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種草與種糧的矛盾比較突出。由此,未能自覺地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去重視生態建設。生態建設意識不強,導致在工作部署上缺乏全局意識。在建設項目的布局上不系統。人財物使用不集中,使生態建設的整體效益不太明顯;在資源管理上,毀草毀樹、亂占林地、重造輕管現象突出,加之蟲害、乾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致使生態建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這個時期種草種樹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許多教訓對我們現在所要實施的生態建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鑑作用的。許多年齡稍大一些的人對過去的種草種樹印象深刻,可能還會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要通過卓有成效的宣傳向群眾講清楚,我們現在所要搞的生態建設在內容和實質上較之先前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有:過去的生態建設是一種局部行為,而現在是整個西部地區的全局行為;過去的種草是在糧食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通過種草不但會得到政府的糧食補給,同時,還會從草業自身中得到許多效益;過去種草種樹為國家、集體所有,且草業自身的效益不明顯。現在種草種樹的使用權、所有權在自己,且草業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在國外、國內的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草就地轉化增值的途徑也很多,種草同樣能夠致富,甚至能更快地致富。
把生態建設上升到人與自然共存的高度上去認識。生存環境的惡化不能不使我們省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改造和被改造、認識與被認識的關係。人是主動的方面,引發生態危機的關鍵在於人自身。從本質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從人的生存與發展看,自然界為生產提供了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人與自然物質交換活動是社會的基礎;從人與自然的相互使用看,人的活動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因此,人類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續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須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話,歸根結底必須和自然共存,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將「人化自然」與「自在自然」相和諧,從而實現在保持自然資源質量和持續供應能力的前提下促使經濟的持續發展,在不超越環境系統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促使人類社會健康發展。這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聽起來很神秘也很遙遠,但其實它和我們的現實又非常貼近,只是我們沒有太多的考慮這些問題罷了,這正是我們的悲哀之所在。歷史告誡我們:如果不善於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即使我們曾經擁有大自然的豐厚饋贈,即使我們在同大自然的搏鬥中曾取得勝利,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將不再是生活的樂趣和發展的希望,而只能是生存的艱難。
參考文獻
- ↑ 科普 | 漢字為什麼是「方塊字」?,搜狐,2022-03-25
- ↑ 【傳統之韻】漢字--最優秀的傳統文化 ,搜狐,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