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危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態危機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生態危機是指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的現象。是生態失調的惡性發展結果。主要由人類盲目和過度的生產活動所引起。生態危機一旦形成,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因此,當它還處在潛伏狀態時就應該提醒人們警覺起來。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也將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生態系統的一種相對穩定狀態。當處於這一狀態時,生態系統內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高度適應,種群結構和數量比例長久保持相對穩定,生產與消費和分解之間相互協調,系統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之間接近平衡。生態系統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因為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仍在不間斷地進行,生物個體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新。現實中生態系統常受到外界的干擾,但干擾造成的損壞一般都可通過負反饋機制的自我調節作用使系統得到修復,維持其穩定與平衡。不過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干擾壓力很大,使系統的變化超出其自我調節能力限度即生態閾限(ecological threshold)時,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隨之喪失。此時,系統結構遭到破壞,功能受阻,整個系統受到嚴重傷害乃至崩潰,此即生態平衡失調。
嚴重的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稱為生態危機(ecological crisis),即由於人類盲目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而導致的局部甚至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失調。生態平衡失調起初往往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果一旦出現生態危機就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平衡。也就是說,生態危機並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災害問題,而是指由於人的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秩序紊亂、生命維持系統瓦解,從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因此,人類應該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注意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與平衡,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產生原因
生態危機主要由於人類的活動導致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嚴重破壞,從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個世紀以來,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加上戰爭和社會動亂,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規模和強度不斷地擴大和深化,全球多處出現森林覆蓋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擴大、水源枯竭、環境污染、環境質量惡化、氣候異常、生態平衡失調等等現象。例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由於濫墾濫牧,植被遭到破壞,導致三次「黑色風暴」的發生。1934年5月9~11日的「黑色風暴」以每小時100多公里的速度,從美國西海岸一直刮到東海岸,帶走3億多噸表土,毀壞數千萬畝農田。50年代蘇聯盲目開荒,也先後出現過幾次「黑色風暴」,使3億畝農田受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968~1974年期間,每年向南延伸50公里,使薩赫勒地區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威脅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發展。
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情況也已相當嚴重。從東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許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因為不合理地圍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積縮小。由於森林或草原破壞,中國歷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達12萬平方公里,近數十年來又有所增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9億畝。這些都說明生態平衡已遭到嚴重破壞,如不及時採取對策,將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
生態危機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這種危機在潛伏時期往往不易被察覺,但危機一旦形成,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難以恢復。因此,當它還處在潛伏狀態時就應該提醒人們警覺起來。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也將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參考文獻
- ↑ 科普 | 漢字為什麼是「方塊字」?,搜狐,2022-03-25
- ↑ 【傳統之韻】漢字--最優秀的傳統文化 ,搜狐,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