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產要素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產要素理論

 

 

 

生產要素理論一種理論,經濟學家配第曾在其經濟著作選集中提出:「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

內容簡介

經濟學家配第在其經濟著作選集中提出:「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雖然他沒有明確提出「生產要素二元論」,但實際上他已經將土地和勞動作為生產的兩個要素。在此之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又將資本列為生產要素之一,並在他的代表作《國富論》中提出「無論在什麼社會,商品的價格歸根結底都分解成為這三個部分(即勞動、資本和土地)」,形成了「生產要素三元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將組織作為第四生產要素,與勞動、資本、土地共同構成「生產要素四元論」。後來的經濟學家又將技術列為第五生產要素,從而將「生產四元素」提升到「生產五元素。」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學者徐壽波提出六種資源,即人力、財力、物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被稱為「生產要素六元論」。還有一些學者將信息歸為第六要素,認為勞動、土地、資本、組織、技術、信息為生產的六要素。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生產要素理論如何變化和發展,一般都將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之一。

兩大理論

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B. Keesing)、凱南(P.B. Kenen)、舒爾茨(T.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要素稟賦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它通過對勞動力投資,提高其素質和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

研究與開發學說

格魯伯(W·Gruber)、維農(R·Vernon)認為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該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之間存在着很高的正相關關係。[1]

參考文獻

  1. 激活旅遊業中的文化生產要素 ,光明網2021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