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細菌性葉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甜瓜細菌性葉枯病
該病主要侵染葉片,葉片上初現圓形小水浸狀褪綠斑,逐漸擴大呈近圓形或多角形的褐色班,直徑1~2毫米,周圍具褪綠暈圈,病葉背面不易見到菌膿,別於細菌性角斑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甜瓜細菌性葉枯病
外文名: Muskmelon bacterial leaf spot
對 象:甜瓜
病害類型:細菌
為害部位:主要侵染葉片
介紹
該病是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和幼瓜,整個生長時期均可為害。苗期感病子葉呈水浸狀黃色凹陷斑點,葉片感病初期葉背為淺綠色水浸狀斑,漸漸葉面變成淺褐色壞死病斑,乾燥後病斑部位脆裂穿孔。要預防該病,首先要清除病株和病殘體並燒毀,病穴撒入石灰消毒。其次要深耕土地,及時清除病殘體,注意放風排濕,採用高壟栽培,嚴格控制陰天帶露水或潮濕條件下的整枝綁蔓等農事操作。此外,還應採用溫水浸種等對種子消毒。可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硫酸鏈黴素200萬單位處理種子浸種1~2小時,然後洗淨後播種。藥劑防治;預防細菌性病害,初期可選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這些均可與真菌性殺菌劑混合施用。[1]
症狀
甜瓜葉枯病,葉枯病先從基部葉片發病,葉面先呈黃色小點,繼而凸起呈水漬狀,隨着病菌的蔓延,病斑輪紋逐漸清晰,繼而合成大的斑塊致使葉片枯焦。瓜蔓受害,病斑部凹陷呈灰褐色。果實受害,病斑變褐略凹陷,嚴重病變時易發裂腐爛。
甜瓜葉斑病 在甜瓜各生育期均可發生,子葉受害呈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後變成黃褐色。真葉受害,初呈油浸狀,逐漸變成淡褐色多角形至近圓形斑,邊緣常有一銹黃色油浸狀環,最後呈半透明狀,乾燥時破裂。空氣潮濕時,病斑溢出淺黃褐色菌膿。[2]
發病原因
甜瓜葉枯病 此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一是種子帶病菌;二是土壤殘存病菌;三是病菌藉助風雨傳播;四是氣溫在32℃以上,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極易誘發病害;五是排水不良,密度過大,偏施氮肥的瓜田,根系不發達,蔭蔽嚴重,抗病能力差。通風不良、管理粗放、長勢弱的瓜田發病重。
甜瓜葉斑病 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病菌在種子內或隨病殘體在土壤內越冬。通過傷口或氣孔、水孔和皮孔侵入,發病後通過雨水、澆水、昆蟲和結露傳播。發育適宜溫度20—28℃,39℃停止生長,49—50℃致死。空氣濕度高,或多雨或夜間結露多有利於發病。[3]
侵染循環
病菌除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及病組織外越冬外,西瓜種子內、外均可帶菌。種表的分生孢子可存活15個月以上,種內的菌絲體經21個月仍具生命力,種子帶菌率與種瓜染病程度有關,無病症的瓜種不帶菌;病菌在室內乾燥保存的病葉上可存活24個月,在大田或旱地土表、潮濕土壤內的病殘體上可存活12個月以上。
因此,帶菌的種子和土表的病殘體是該病主要初侵染源。生長期間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多次重複再侵染,致田間病害不斷擴大蔓延。該菌對溫度要求不嚴格,氣溫14~36℃、相對濕度高於80%均可發病,田間雨日多、雨量大,相對濕度高於90%易流行或大發生;風雨利於病菌傳播,致該病普遍發生;連作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及土壤瘠薄,植株抗病力弱發病重。連續天晴、日照時間長,對該病有抑制作用。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金鐘冠農較感病。該病近年有日趨嚴重之勢,生產上應予注意。[4]
防治措施
葉枯病防治
1、種子消毒: 選用55~60℃的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2小時。
2、土壤消毒: 苗床土壤可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施;或用噴施型的酵母素10克兌水15公斤,將床土噴濕;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
3、精選耕地 : 一是避用瓜類重茬地;二是要精細整地,將大田土壤整得土泡草淨,上虛下實;三是要求排灌兩便,特別是選用不能漬水的地塊。
4、農藝措施: 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雨後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5、化學防治: 進入始果期注意防止病害入侵,可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0%防霉寶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
甜瓜葉斑病
1、選用無病種子: 播前用50—52℃溫水浸種30分鐘後催芽播種。或選用種子重量0.3%的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拌種。
2、用無病土育苗: 拉秧後清除病殘落葉與非瓜類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選用非瓜類土壤如選用有機質含量高的山皮土育苗。
3、合理澆水:防止大水漫灌 保護地注意通風降濕,縮短植株表面結露時間,注意在露水干後進行農事操作,及時防治田間害蟲。
4、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5%加瑞農粉塵劑15千克/公頃噴粉防治。也可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二噻農加鹼性氯化銅水劑500倍液,或25%噻枯唑300倍液,或用新植黴素5000倍液噴霧防治。[5]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