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大節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甜大節竹 |
中文學名:甜大節竹 拉丁學名:Indosasa angustata McClur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大節竹屬 |
甜大節竹(學名:Indosasa angustata McClure)是禾本科、大節竹屬植物體木質化竹類植物,地下莖單軸型。竿直立;竿高可達14米,竿髓作海綿狀,竿環微隆起,不甚高;籜環無毛;籜鞘脫落性,窄長,籜耳不發達,籜舌隆起,籜片披針形,淡紫紅色,中間綠色,末級小枝具葉;葉鞘無毛,葉耳通常不發達,縫毛直立,易落;葉片大或較大,呈帶狀披針形,邊緣均有小鋸齒而粗糙,4月出筍。
分布於中國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適應性強、耐旱、耐瘦瘠,但土壤板結、瘦瘠乾旱、大風的山脊和山坡上部陽坡是不適應甜竹生長的。
筍味鮮美,廣西大青山地區群眾挖筍食用,俗稱「甜竹」。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主要價值 [1]
形態特徵
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二氧化硅可高達70%,地下莖單軸型。竿直立; 竿高14米,直徑可達10厘米,新竿淡綠色,疏被白色柔毛,以後脫落而變為無毛,老竿灰綠色;中部節間長30-50厘米,竿髓作海綿狀,並呈隔片狀;竿環微隆起,不甚高;籜環無毛;竿每節多為3枝,有時為2或1枝,開展,枝環微隆起。 籜鞘脫落性,窄長,先端漸窄,鮮時綠色,干後淡褐色,無斑點,縱肋紋明顯,肋間具褐色刺毛,邊緣具纖毛;籜耳不發達,具繸毛2-4條,後者長7-15毫米,直立;籜舌隆起,高2-5毫米,先端具流蘇狀纖毛;籜片披針形,淡紫紅色,中間綠色,長7-15厘米,開展,基部寬較籜鞘頂端為窄,兩面均粗糙。末級小枝具3-6葉;葉鞘無毛,邊緣有時生纖毛;葉耳通常不發達,縫毛數目少,直立,易落;葉片大或較大,呈帶狀披針形,長11-28厘米,寬1.5-5厘米,下表面灰綠色,疏生短硬毛,邊緣均有小鋸齒而粗糙,次脈3-7對,小橫脈明顯。花枝未見。筍期4月。
生長環境
適生環境為東經107°41′、北緯24°49′的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度的氣候帶,夏涼冬暖,氣溫適中,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季風明,年均溫在18-19℃,大於10℃的年積溫6800-6900℃,年均降雨量1550-1580毫米,1月平均溫8℃,7月平均溫27℃。平均海拔450米,坡度5-25°,成上母岩為砂頁岩,土壤為砂壤和黃壤,微酸性。主要天然植被有:楓香、毛桐、毛柃、白飯樹、粗葉懸鈎子、五節芒、蔓生莠竹、黃茅草、鐵線蕨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西南部。越南北部及河內附近的大黃毛山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甜大節竹採用無性繁殖育苗。育苗採用挖蔸截杆留鞭育苗和埋鞭育苗兩種方法。
苗圃地選擇:在竹子造林基地範圍內或周邊位置,選擇交通方便的地段,最好是地勢比較平緩開闊、光照和水源充足、排灌較為方便的平地、台地,切忌把陰濕和常年使用的蔬菜地作為苗圃地。苗圃地的土壤須是土層深厚、結構疏鬆、透水透氣性好的沙質壤土或輕壤土,忌黏重而排水不良的重黏土。
整地及土壤處理:育苗前20-30天,深翻苗地到30厘米以上,暴曬一段時間後,用干枝葉或雜草鋪於床面煉燒。然後,每畝施入500-1000千克農家肥作基肥,把土搗細、整平待用。育苗前5天左右,用1:1000倍的「多菌靈」或「滅菌靈」液進行土壤噴灑消毒處理。苗床一般高10-20厘米,寬100-120厘米,長度適中,苗床間步行道和排水溝寬約30厘米。
埋鞭育苗:主要是利用其地下鞭節上的休眠芽,在來年開春後發育抽筍成竹的特性培育竹苗,即埋鞭育苗。甜大節竹因4月抽筍出土,故埋鞭育苗須提前在2月進行。育苗所用的鞭條要求有1-3年的鞭齡,為芽狀根多且呈現鮮黃色的竹鞭。帶土挖鞭時要求不傷或少傷鞭根,在運輸過程中要做好包裝與保護。鞭長一般50厘米以上,開溝埋植。鞭條放置時應舒展,鞭芽位於兩側,芽尖向上,覆土厚10厘米左右蓋草,澆水至濕潤為止。
主要價值
甜大節竹的筍味鮮美,中國廣西大青山地區群眾挖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