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草瀉心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草瀉心湯

 

 

 

求真百科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甘草瀉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益氣和胃,消痞止嘔之功效。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臨床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

歌訣

下余痞作腹雷鳴,甘四姜芩三兩平;一兩黃連半升夏,棗枚十二擘同烹。

組成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主治

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臨床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

方義

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甘草用量而成。甘草為君藥,以補中緩急,使胃虛得補,急利得緩,余藥仍和胃消痞。本方無人參,當屬傳抄脫漏。

運用

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中焦升降失司,氣機痞塞而症見心下痞硬脹滿,腹中雷鳴,下利至甚,水谷不化等表現的消化系統疾病。

附方

名稱黃連瀉心湯

組成:大黃、黃連

用法: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紋去滓,分溫再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滿,其脈關上浮者

出處:《傷寒論》

名稱黃連瀉心湯

組成:甘草、黃連、乾薑、半夏、木通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加大棗二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一日三四次

主治:傷寒中風下之後,日數多,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非是結熱,是胃中虛氣上

出處:《聖惠》卷十

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玉函經二注》:狐惑病謂蝕上下也,蟲生於濕熱敗氣瘀血之中,其來漸矣,遇極乃發,非若傷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發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欠安者,皆五臟久受濕熱,傷其陰精,衛不內入,神不內寧故也。更不欲食,惡聞食臭者,倉廩之府傷也。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者,由五臟不足,更為衰旺,迭見其色也。其蟲者,從濕熱之極所發之處而蝕之,蝕上部者內損心肺,外傷咽喉。肺者氣之主,咽喉聲音之戶,由是其聲嘎矣。故用甘草瀉心湯主之,治其濕熱,分利其陰陽,而黃連非惟治心脾熱也,而亦治蟲。

2、《金匱要略心典》:蓋雖蟲病,而能使人惑亂而狐疑,故名曰狐惑。徐氏日,蝕於喉為惑,謂熱淫與上,如惑亂之氣感而生蜮;蝕於陰為狐,謂熱淫於下,柔害而幽隱,如狐性之陰也。蝕於上部,即蝕於喉之謂,故聲嘎;蝕於下部,即蝕於陰之謂,陰內屬於肝,而咽門為肝膽之候(出《備急千金要方》),病自下而衝上,則咽干也。至生蟲之由,則趙氏所謂濕熱停久,蒸腐氣血而成瘀濁,於是風化所腐面成蟲者當矣。甘草瀉心,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1]

參考文獻

  1. 經方應用之甘草瀉心湯醫案,騰訊網 2020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