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肅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肅桃

中文名 甘肅桃

學名 Amygdalus kansuensis Skeel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薔薇亞綱

目 薔薇目

甘肅桃,學名:Amygdalus kansuensis Skeels(又Prunus kansuensis Rehd)是薔薇科桃屬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甘肅、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2,300米的地區,常生于山地。

信息

亞目 薔薇亞目

科 薔薇科

屬 桃屬

種 甘肅桃

分布區域 產陝西、甘肅、湖北、四川

命名人及時間 Skeels-1925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高3-7米;小枝細長,無毛,綠褐色,向陽處轉變成紅褐色,具不明顯小皮孔;冬芽卵形至長卵形,頂端稍鈍,無毛。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2厘米,寬1.5-3.5厘米,在中部以下最寬,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近基部沿中脈具柔毛或無毛,葉邊有稀疏細鋸齒,齒端有或無腺體;葉柄長0.5-1厘米,無毛,常無腺體。花單生,先於葉開放,直徑2-3厘米;花梗極短或幾無梗;萼筒鐘形,外被短柔毛,稀幾無毛;萼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圓鈍,外被短柔毛;花瓣近圓形或寬倒卵形,白色或淺粉紅色,先端圓鈍,邊緣有時呈波狀或淺缺刻狀,基部漸狹成爪;雄蕊約20-30;子房被柔毛,花柱長於雄蕊。果實卵圓形或近球形,直徑約2厘米,熟時淡黃色,外面密被短柔毛,肉質,熟時不開裂;果梗長4-5毫米;核近球形,兩側明顯,扁平,頂端圓鈍,基部近截形,兩側對稱,表面具縱、橫淺溝紋,但無孔穴。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2,300米的地區,常生于山地。

分布範圍

產陝西、甘肅、湖北、四川。

歷史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之地「桃花源」。然而這種「仙國聖地」卻在甘肅境內展現。每到玫瑰盛開,新麥登場,甘肅的蘭州安寧區、張掖臨澤鴨暖鄉、天水秦安縣一帶,桃林連綿。綠葉之間,盈盈「仙桃」,咧嘴酣笑,好似玉漿順嘴滋流,真叫人望而生津,垂涎欲滴。

桃,是我國的傳統珍果。據《花鏡》花木類考:桃,原產於我國西北之地,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漢武帝時,由甘肅、新疆等地沿絲綢之路傳到世界各國,成為充實人類生活,象徵延年益壽,點綴人間美景的「仙果」。甘肅是我國種植桃樹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漢代就已有廣泛栽培。據《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獻鮮果,有湘核桃、紫紋桃、金城桃。」其中金城桃即指蘭州安寧區的遲水桃,紫紋桃即是張掖臨澤鴨暖鄉的紫桃。到了明清,蘭州東崗還盛產一種實大如碗,醇甜芳香的焦桃,被列為貢品。每當桃子成熟,朝廷強迫鄉民鐸馬傳送鮮桃。當時釋站每10里或5里一站,從蘭州到京都需48釋站,每到一釋站就換人馬,日夜不停地馳往皇官。鄉民們不堪其苦,忍痛將大片桃林毀之殆盡,致使這一珍貴品種絕跡。今東崗桃樹坪就是當年焦桃產地的遺址。[1]

傳說

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傳說桃木可以辟邪驅鬼,因此古代人們就把桃樹做成木板,上刻神荼、鬱壘二神,掛門兩旁,令鬼邪不敢入,稱之為「桃符」,後來演化成「春聯」。而關於桃木辟邪的傳說,如今依然流行,不少地方還在家中擺放桃木劍辟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