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小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甘肅小檗 |
甘肅小檗(學名: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是小檗科,小檗屬落葉灌木,高達3米。老枝淡褐色,幼枝帶紅色,單生或三分叉,葉厚紙質,葉片近圓形或闊橢圓形,葉緣平展,每邊具刺齒;總狀花序具花,花梗常輪列;花黃色;小苞片帶紅色,外萼片卵形,內萼片長圓狀橢圓形,花瓣長圓狀橢圓形,漿果長圓狀倒卵形,紅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四川。生于山坡灌叢中或雜木林中。海拔1400-2800米。
基本內容
中文名:甘肅小檗
拉丁學名: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種:甘肅小檗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達3米。老枝淡褐色,幼枝帶紅色,具條棱;莖刺弱,單生或三分叉,長1-2.4厘米,與枝同色,腹面具槽。
葉厚紙質,葉片近圓形或闊橢圓形,長2.5-5厘米,寬2-3厘米,先端圓形,基部漸狹成柄,上面暗綠色,中脈稍凹陷,背面灰色,微被白粉,中脈明顯隆起,兩面側脈和網脈隆起,葉緣平展,每邊具15-30刺齒;葉柄長1-2厘米,但老枝上的葉常近無柄。[1]總狀花序具10-30朵花,長2.5-7厘米,包括總梗長0.5-3厘米;苞片長1-1.5毫米;花梗長4-8毫米,常輪列。
花黃色;小苞片帶紅色,長約1.4毫米,先端漸尖;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2.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內萼片長圓狀橢圓形,長約4.5毫米,寬約2.5毫米;花瓣長圓狀橢圓形,長4.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缺裂,裂片急尖,基部縊縮呈短爪,具2枚分離倒卵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稍延伸,先端圓形或平截;胚珠2枚,具柄。漿果長圓狀倒卵形,紅色,長7-8毫米,直徑5-6毫米,頂端不具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8月。
近種區別
該種外形十分近似直穗小檗B. dasystachya Schneid.,極易混淆,主要區別在於前者花瓣先端缺裂;後者花瓣先端全緣。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灌叢中或雜木林中。 海拔1400-28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四川。
主要價值
醫藥:【藏藥】傑唯哇興:皮治疫癘,陳熱病,黃水病;花治各種出血症《中國藏藥》。
醫藥:根皮、莖皮:苦,寒。用於泄瀉,痢疾,肝炎,膽囊炎,目赤。
參考文獻
- ↑ 科普一下,了解華西小檗的請舉手,小度講植物, 1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