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浚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浚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甘浚鎮

所屬地區: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

甘浚鎮,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 地處甘州區西南部,東枕黑河西岸,南依祁連山北麓的丹霞景區,西與臨澤縣倪家營鎮和肅南縣白銀蒙古族鄉接壤,北接明永鎮。 轄區面積133.62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甘浚鎮常住人口為14913人。 1958年9月,設立甘浚公社。1967年,改為七一公社。1983年,改為甘浚鄉。1999年,撤鄉建鎮。2004年,西洞鄉併入甘浚鎮。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甘浚鎮轄1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甘浚村。 2018年,甘浚鎮有工業企業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0個。 [1]

位置境域

甘浚鎮地處甘州區西南部,東枕黑河西岸,南依祁連山北麓的丹霞景區,西與臨澤縣倪家營鎮和肅南縣白銀蒙古族鄉接壤,北接明永鎮。轄區面積133.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甘浚鎮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祁連村,海拔1760米。

氣候

甘浚鎮屬溫帶乾旱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2.8℃,1月平均氣溫-6.6℃,極端最低氣溫-26.8℃(1991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氣溫21.5℃,極端最高氣溫38.5℃(2001年7月14日),生長期年平均206天,無霜期年平均19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47.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l40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

水文

甘浚鎮境內河道屬黑河水系,黑河西乾渠自毛家灣村以東入境,由南而北,貫穿甘浚鎮,境內長24.5千米。

人口

2011年末,甘浚鎮轄區總人口225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77人,城鎮化率10.6%。另有流動人口3300人。總人口中,男性11890人,占52.8%;女性10610人,占47.2%;14歲以下3580人,占15.9%;15~64歲14500人,占64.4%;65歲以上4420人,占19.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1718人,占96.5%;有回族782人,占3.5%。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7.6‰,人口自然增長率2.1‰。 2017年,甘浚鎮常住人口22191人。 2018年,甘浚鎮戶籍人口23040人。 根據甘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甘浚鎮常住人口為14913人;占甘州區常住人口的2.87%。

經濟

綜述

2011年,甘浚鎮財政總收入100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3萬元,增值稅16萬元,企業所得稅31萬元。

農業

2011年,甘浚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97元。2011年,甘浚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4.3萬噸,其中小麥2.3萬噸,玉米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制種玉米。制種玉米種植面積5萬畝,產量6.3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家禽為主,肉牛飼養量3.2萬頭,年末存欄2.3萬頭;羊飼養量0.8萬隻,年末存欄0.7萬隻;家禽年飼養量117.1萬羽。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1991年12月,甘浚鎮建成廣播站,後改稱廣播電影電視站。2011年末,甘浚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各類文化專業戶45戶;公共圖書室18個;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46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學校體育場1個,鄉鎮文化體育廣場1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有線電視用戶6168戶,入戶率78.3%。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甘浚鎮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360人,專任教師18人;小學8所,在校生1816人,專任教師12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30人,專任教師81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甘浚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230萬元,比上年增長29%。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42%,比上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1年末,甘浚鎮國家級肉牛科研體系研究中心1個;各類畜牧專業技術人才34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甘浚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2個,其中,鄉衛生所16個,門診部(所)16個;病床135張,固定資產總值76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1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41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87萬人次,住院手術.56台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甘浚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96戶,人數1511人,支出118.8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村醫療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00人次,共支出98.4萬元,比上年增長4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90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20萬元,比上年增長17%;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44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4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