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東山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瑞安市東山街道位於瑞安市區東部,東瀕東海,北連安陽新區,南接經濟開發區。街道總面積28.6平方公里,辦事處駐瑞光大道555號,郵編:325200,下轄17個行政村(車頭、上埠、中埠、下埠、肖宅、海利、殼萊岙、東聯、立公、下岙兒、關帝山、大岙漁業、大岙農業、三聯、鳳凰頭、小南龍、冬瓜嶼),人口56189人(2010年)。交通便利,距溫州機場25公里,溫州火車站30公里。[1]
中文名稱: 東山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浙江省瑞安市
人 口: 56189人(2010年)
目錄
行政區劃
2011年,撤銷北麂鄉、北龍鄉,併入東山街道。調整後,東山街道轄車頭、上埠、中埠、下埠、肖宅、海利、殼萊岙、東聯、立公、下岙兒、關帝山、大岙漁業、大岙農業、三聯、鳳凰頭、小南龍、冬瓜嶼17個行政村。辦事處駐瑞光大道555號。
原東山街道
面積15.8平方千米,人口56189人(2010年)。轄車頭、上埠、中埠、下埠、肖宅5個行政村。辦事處駐瑞光大道555號。 【沿革】原為瑞安縣莘塍區東山鎮(駐車頭),後併入城關鎮(2000年8月,撤銷城關鎮、上望鎮、潘岱鄉,合併設立安陽鎮)。2003年底,設立東山街道,管理範圍為原安陽鎮車頭、上埠、中埠、下埠、肖宅5個行政村,辦事處駐瑞光大道555號。
原北麂鄉
位於瑞安市東南方向,為海島漁鄉。東臨太平洋,南接南麂,西靠北龍,北連洞頭。地理坐標為東經121°12′14″、北緯27°37′33″,距市城區37.5里。總面積740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6.34(溫州年鑑2009年版為4.5)平方千米。人口1317戶、4032人(2008年末),其中長期居住在島的2600多人。轄海利、殼萊岙、東聯、立公、下岙兒、關帝山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海利村。全鄉有17個島嶼,其中北麂本島、下岙、關帝山3個島嶼有人居住,主島北麂山面積1.98平方千米。
【沿革】1956年建北麂管理區,歸洞頭縣管轄。1958年改公社,歸瑞安縣管轄,1983年設鄉。1997年,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海利、立公、東聯、殼菜岙、下岙、關帝山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海利村。
原北龍鄉
位於瑞安市東南部,為海島漁鄉,以大北列島為行政區域範圍,距市城區24海里。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0.21萬人(2008年末)。轄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岙漁業村。北龍山面積0.5平方千米,山峰海拔203.5米。三聯村的銅盤島為風景區。 【沿革】1955年劃歸洞頭縣,1957年重新劃歸瑞安縣。1958年改為生產大隊,1959年改稱管理區。1961年改北龍公社,1984年建鄉。1997年,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大岙漁業、大岙農業、三聯、鳳凰頭、小南龍、冬瓜嶼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岙漁業村。
歷史沿革
東山原是一座山
東山街道位於瑞安市區東部,東瀕東海,北連安陽新區,南接經濟開發區。東山是飛雲江靠海的地方,但是在瑞安人的記憶深處,東山是一個漁港,印象中遠沒有山的記憶。因此瑞安人有「東山無山」的說法。事實上,清代之前的東山遠沒有東山街道這樣靠東,其位置約在飛雲江姐妹橋東側一帶的地方。《清·嘉慶瑞安縣誌》卷一《輿地·山川》記載,白岩山(即今市區隆山),在「去城東一里」的地方,「東山與白岩山接趾,去城東三里。」也就是說,東山這座山緊連着隆山。隆山在縣城東門外約0.5公里處,東山在縣城東門外約1.5公里處。按《清·嘉慶瑞安縣誌》上的說法,東山不僅是一座山,其「山趾有數穴,出泉清冽,名岩井,雖旱不竭。」在飛雲江近海的山脈中,除隆山和東山之外,《清·乾隆瑞安縣誌》和《清·嘉慶瑞安縣誌》這兩本縣誌上,還講到一座很重要的山就是安祿廟山。《清·乾隆瑞安縣誌》載:「安祿廟山,去城東五里,兩岩蛇蜒入海。上有土神惠民侯廟,故名。廟東有黃公岩,形如筆床,有宋許景衡舒嘯台遺趾。」也就是說,安祿廟山在縣城東門外約2.5公里處。山上還有宋代許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人稱橫塘先生。後人尊崇為「瑞安四賢」之一)建的舒嘯台遺址。
北宋之前已成村
《瑞安市志》卷十《交通·橋樑、碇步、路亭》記載,瑞安最早橋樑「為唐貞觀間(627-649)建的馱山中爿村(今羅鳳)半山亭下湖基橋(已廢)。現存最早的橋是建於北宋的大橋、祠堂橋、竹溪橋、鳳仙橋、上頭橋及建於南宋初的欄杆橋。」上面說到的上頭橋就在東山。與《瑞安市志》記載相同的還有《瑞安市城建志》,其中第三章《市區橋樑》中記載,上頭橋位於東山上埠村,橫架上河,疑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系柱式石樑橋,長10米,寬1.70米,3孔,中間橋墩各有3根條石組成,兩側橋台用粗塊石砌築,橋面每孔鋪設3條石板。橋板北側刻「會首王迪王益葉遇師募眾緣建造答四恩三口」19字,南側有字未詳。橋柱橫樑內側刻有「峕政和五」4字,疑為市區唯一北宋古橋。一座橋樑,也許可以說明東山聚居成村鎮的歷史應該在北宋之前。
東山城
東山形成村鎮的歷史遠在北宋之前,但它開始的聞名,應該在建造東山巡檢司城之後。元代,瑞安在梅頭(今溫州龍灣區海城街道)設巡檢司,在梅頭後崗建巡檢司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巡檢司遷至清泉鄉東山江口(今東山街道飛雲江江口一帶),在縣城東門外約1.5公里處,並築新城牆。當時,「東山城」有多大呢?「城周一百五十五丈,高二丈,門一」塊石結構。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沾修築增高四尺。在「東山城」內,還建有「巡檢司」這樣的官方機構。《清·乾隆瑞安縣誌》的「東山巡檢司」中註明了其中的規模狀況,「正廳三間,耳房二間,門屋一座,衙舍三間,弓兵房二十間,土地祠一座。皇朝順治十八年棄界外。展復後仍建廳舍,撥弁兵防守。」當時,在東山巡檢司城建造的時期,瑞安還有「海安城」與「梅頭城」。海安所城「周六百丈」,梅頭堡城「周四百丈」,而「東山城」的「城周一百五十五丈」,其規模遠比「海安城」與「梅頭城」要大得多。
曾被棄置
滿族統治者入關建立清王朝不久,為了防止內地居民對鄭成功抗清軍隊的支持,在沿海實施「遷海令」,從順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十年(1681)的整整20個年頭內,勒令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內遷15至25公里,築界製造無人區。燒毀界外民居、船隻,砍伐樹木,棄置田園,不准片板入海,越界者立斬。地處東南沿海的瑞安,當然也難逃此劫。不過無人區的範圍卻減為2.5公里。文史學者宋維遠先生認為,瑞安縣城東離海5公里,如按15公里築界標準,整個縣城及數萬人的家園都將被棄置界外,肯定會使民心動搖,對剛入關的清廷十分不利。按《清·乾隆瑞安縣誌》中的《公署》:「東山巡檢司廳,原在崇泰鄉五都梅頭,明洪武二十年遷建十一都今址。國(清)朝缺載,廳廢。順治十八年棄界外。展復後仍建廳舍……」與《雜誌·寺觀》:「淨土院,在東山,元至正間建。明嘉靖七年(1528)增建。國(清)朝順治十八年遷界毀,後復建。」這樣看,東山巡檢司廳和淨土院均在界外,說明東山全部或部分棄置「界外」。在查看《清·乾隆瑞安縣誌》的「安祿廟山」一則說明:「去城東五里。廟,順治十八年插界毀。」注釋稱:「清初海禁,在沿海插界碑,界東為無人區。」這點說明,在縣城東門外約2.5公里的「安祿廟山」之東,就成為無人居住的地方了。
經濟發展
街道自古市井繁榮、商貿發達、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有較強的商品經濟意識和艱苦創業精神,早在20世紀四十年代初,我國著名彈棉機創始人李毓蒙先生就在這塊土地上興辦實業,成為浙南機械工業的鼻祖,為以後浙南機械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現已形成製鞋、機械製造、機電、服裝針織、水產食品、汽摩配等六大主導行業。近年來,大膽培育資本、人才、勞動力、房地產等各類生產要素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經濟發展成果顯著,綜合實力位居溫州30強鎮第8。2007年街道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8.04億元;其中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87家,超億元13家;當年利用外資360萬美元,外貿出口交貨值15.83億元;完成工業性投資13.7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60元。2013年街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68.08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為519.27億元,其中產值超過50億元企業一家,10億元企業七家,億元企業五十六家,2013年利用外資1970萬美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2.5萬元達到25571.83元,位居溫州30強鎮第一位。
街道建設
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按照溫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的規劃要求,高起點、高品位、大手筆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文章。轄區內現有市級醫院一所。隨着東新公路、羅陽大道、煙墩山路等道路的相繼完成,城市功能、城市品位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電力、交通、郵政、電信、金融等設施日臻完善。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欣欣向榮。深入開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群眾性文化創建,文化建設取得實效。教育投入逐年增加,綜合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不斷加強,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強,應對和處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積極組織群眾性體育比賽,各項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物產富饒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現有國家一級漁港及全省規模最大的水產城;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堪稱江南魚米之鄉。盛產蔬菜、生豬、魚蝦等,畜牧、水產養殖業更是久負盛名。漁業生產穩步發展,隨着亞洲最大的海上水產品加工船「華盛漁加工廠」的成功啟航,促進了向精加工、深加工的轉變。2007年實現捕撈總產值5357萬元,水產品外貿出口1.7億元。
視頻
訪瑞安市東山街道專職網格員項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