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論最高高潮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理論最高高潮面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理論最高高潮面是指13 個分潮組合下理論上可能的潮水位最高值,若某地平均高潮位越高,則理論最高潮面相應越高,由此可得,平均高潮位這一統計量與理論最高潮面的定義具有對應性。

海圖深度基準面的確定是海洋測繪、海道測量、海洋工程設計施工等各項生產活動的基礎,也是航海保證部門編制海圖的重要依據,同時歷史海圖深度基準面也是研究河口海岸演變的重要參考資料。合理的海圖深度基準面既要保證船舶航行的安全,同時又要儘量提高航道的利用率,海圖深度基準面的過高或者過高都會對通航安全或航道利用產生不利影響。對于海圖深度基準面的選取,世界各國根據本國沿海不同的潮汐特徵而選取不同的海圖深度基準面。我國在1956 年以前採用過略最高高潮面、平均大潮高潮面、可能最高高潮面、特大潮高潮面等多達十幾種的海圖深度基準面,後因為保證率不足,同時為了統一我國沿海的海圖深度基準面,1956 年以後統一採用理論深度基準面作為海圖深度的基準面。根據最新的《海道測量規範》中的規定,我國的海圖深度基準面採用13 個分潮組合的理論最高潮面,它們包括:M2、S2、N2、K2、K1、O1、P1、Q1 8 個天文分潮,M4、MS4、M6 3 個淺水分潮以及Sa、SSa2 個長周期分潮。

儘管《海道測量規範》中對理論最高潮面的計算公式進行了說明,但是由於公式中涉及分潮調和常數(振幅H 及遲角g)的計算,8 個天文分潮的調和常數利用1 個月的實測資料即可求得,而對於3 個淺水分潮及2個長周期分潮至少需要1 a 的實測資料才可將其分離出來。針對這一問題,眾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及模型,LI、暴景陽等從理論最高潮面的定義出發,對理論最高潮面模型的算法進行了研究及改進;汪家君提出了「改正數」的概念,即建立理論最高潮面與其他深度基準面的線性回歸關係,得到了較好的結果,但是用上述兩種方法計算至少需要1 a 的逐時實測潮位資料。耿鳳奎對海南環島理論最高潮面形態曲線模型方法進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一種有效的理論方法,但此研究還處於理論的階段,實際操作中對相鄰驗潮站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加設臨時驗潮站,短期內難以實現。並且當前對理論最高潮面的研究往往是局限於某個工程海域,對於附近無常設驗潮站海域,理論最高潮面的推算仍是一個難題。

我國現階段沿海常設驗潮站數目相當有限,且受資料保密、工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1 a 以上的實測潮位資料難以獲取,往往只能通過科研報告或論文獲得平均高、高潮位或平均潮差等潮汐特徵值,但是海洋工程中往往需要快速、準確地確定當地理論最高潮面。由此,利用我國東部沿海17 個驗潮站實測潮位資料進行調和分析,得到各驗潮站的理論最高潮面,並對理論最高潮面與統計得到的平均高潮位之間的關係進行回歸分析,探討理論最高潮面與平均高潮位之間的相關性。

原理與方法

現行《海道測量規範》中對理論最高潮面的定義為13 個分潮組合下理論上可能的潮水位最高值,若某地平均高潮位越高,則理論最高潮面相應越高,由此可得,平均高潮位這一統計量與理論最高潮面的定義具有對應性。

利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17個驗潮站連續369d的實測潮位資料進行調和分析,得到13個分潮的調和常數(振幅H 及遲角g),根據《海道測量規範》中的方法,計算相應各站的理論最高潮面;並由實測資料統計各站的年平均高潮位及月平均高潮位。由此,對理論最高潮面與年平均高潮位及月平均高潮位之間的關係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相應的擬合公式,並對擬合公式的適用性行了檢驗。

為檢驗所用調和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利用浙江長塗驗潮站369d 的實測潮位資料進行調和分析,預報長塗驗潮站1974年7月29日到1974年8月12日的逐時潮位,然後與實測值進行對比。長塗驗潮站潮位實測值與預報值相當吻合,說明利用該程序對潮位進行調和分析是合理的。

理論最高潮面與平均高潮位的關係

利用我國東部沿海17個驗潮站連續369d的實測資料,運用調和分析的方法得到相應的13 個分潮的調和常數,然後計算當地平均海平面以下的理論最高潮面;利用實測資料統計分析得到相應驗潮站的年平均高潮位及月平均高潮位,統計結果均以當地平均海平面為基準。

理論最高潮面與3月份平均高潮位的相關性最高,相關係數達0.969。但理論最高潮面與其餘各月平均高潮位的相關性皆高於與年平均高潮位,總體來說理論最高潮面與年平均高潮位相關性較好。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理論最高潮面是一個長期內相對較為穩定的面,短期潮位資料容易受到氣象、氣壓等因素的影響,難以真實地反映理論最高潮面的位置,並且建立的模型範圍較廣,覆蓋整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余水位的變化較為劇烈,亦或單個站的變化對整個模型產生影響。

由於受地形、潮波系統和潮差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沿海各地理論最高潮面差異比較大。從實測資料分析得到,理論最高潮面與平均海平面的距離總體分布基本呈現「南大北小」的規律,各統計時段內平均高潮位的分布呈現南部高、北部高的態勢,與理論最高潮面的分布相一致。還可看出,秦皇島、龍口、煙臺平均高潮位相對較高,這主要是受到渤海半封閉型態以及分潮無潮點的影響。

參考文獻